首页  >  头条汇总
美国生活方式遭遇“完美风暴”

2013-09-02 来源:人民日报

   

  在金融危机面前,美国人没以前那么“神气”,减少奢侈消费,掂量着手里的钱过日子。

  对于大多数特别是那些年龄在60岁以下的美国人来说,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生活在一个原本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新时代。事实上,美国正处在一个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最严重的金融恐慌当中,这场危机完全可以与类似1907年以及1929年的严重金融危机相提并论,但人们目前还无法预期它对整个金融体系、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全面影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理查德·伯纳将这次金融危机戏称为“完美风暴”,它虽然由次级抵押贷款所引起,但根源其实是美国人所崇尚的“举债度日”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无论是普通民众、华尔街高管还是美国政府,都在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举债度日”。

  在多年低利率政策以及日益增多的“杠杆”交易的推动下,这种盛世狂欢似的生活方式最终给美国带来灾难。于是,金融风暴不期而至。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宣称,这场危机正在迫使美国正视自己在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一些坏习惯,如果能够抛弃这些习惯,那么,美国人今天所承受的痛苦将变成巨大的收获。可以说,本次金融危机也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完美风暴”。但问题是,美国还能回到过去那种看似繁荣的时代吗?

  危机根源

  三大原因形成“借债度日”

  如果从更深层次挖掘,金融危机的根子在于美国的“借债度日”。许多美国人一直过着超出自己实际收入可以负担的生活。明明是“次级”,却大肆借钱买房子就是这种“美式生活”早已超出了安全线的突出表现。美国的银行一直都在鼓励美国消费者借钱生活,送上各种贷款催促他们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虽然不能一概否定这里的积极作用,但是,把借债人的还债能力押在了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前提下,就注定了要引发危机,“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原因1: “借贷消费”在美国“扎根”

  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驱动到由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发生在1880年至1920年之间。到上世纪20年代末,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1930年那一年中,70%左右的新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碗机、65%的吸尘器、75%的收放机都是靠分期付款卖出的。就这样,借贷消费的生活方式在美国社会扎根了。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美国人的消费已经超过了他们的产出,他们也因此成了“举债度日”的典型。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于本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媒体曾形容说,“只要太阳一升起,消费者就开始购物”。美国皮斯卡塔研究公司投资顾问史蒂芬·切奇说,2006年,美国人收入的90%用于消费,13%用于偿付贷款,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借款才能维持生活。在这个数十年来一直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国家里,许多人早已习惯“借债过日子”。

  时至今日,美国的消费即将跌落悬崖,而美国经济也走到了悬崖边上。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撰文称,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疯狂消费主义酿出的苦果。

  原因2: 政府鼓励私人拥有住房

  美国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比率在过去30年来一直稳中微升,2005年,达到了69.1%的历史新高。布什最钟爱的一句口号是建设一个“所有者社会”,鼓励私人拥有住房是这个“所有者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石。布什甚至宣布每年6月为美国的“全国住房所有权月”,力图使美国拥有自己住宅的家庭在2010年前增加550万。

  美国政府的确在鼓励私人拥有住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成立了房利美、房地美、吉利美三大政府支持的抵押贷款机构;通过诸如《社区再投资法》等法律帮助私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购置住房;并为私人购买住房提供大量财政补贴。

  不难理解,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低收入人群自然会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心甘情愿当“房奴”。美国的购房抵押贷款从1974年的6800亿美元上升到今天的14万亿美元。仅仅在过去的7年时间里,美国的购房抵押贷款总额就翻了一番。

  于是,次级抵押贷款也相应增加了。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由发起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银行或投资公司),向信用较差的客户发放的购买房屋的抵押贷款。在美国人住房拥有率增长的4个百分点中,它的贡献率达到了一半。

  住房拥有率增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如有利社会稳定、民众积累财富等等。但同任何其他投资一样,购买住房同样存在风险。现在美国可能有多至1000万家庭住在负资产的自住房中,其中数百万家庭的住房正面临或已经付不出房贷遭拍卖。

  原因3:政府通过金融工具借债

  但与政府相比,美国普通民众的“举债度日”的习惯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美德。每个城市、每个县、每个州的政府职能都在日益膨胀,但税收却没有相应地大幅提升。怎么办?只能通过各种精心设计、名目繁多的金融工具大举借债。寄希望于将来的税收以及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各级政府倾向于毫无节制地发行收入债券。这样的后果是,为了从拨款中获取利息,这些公共项目的造价越来越昂贵。由于这些成本对公众缺乏透明度,各地政府往往会毫无忌惮地增加这些项目的成本。

  结果,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债务“骗局”。经济学家杰佛里·萨克斯指出:“政府借了许多债务,却从来没有打算归还。”因此,美国各地政府借出了问题。

  由于信贷市场紧缩,一些地方政府还面临破产阴影困扰,其中最有名的是亚拉巴马州杰斐逊县。因为饮用水卫生状况受到起诉,杰斐逊县于1995年开始大规模下水道改造工程,总共花费32亿美元。2002年,为减少下水道改造贷款的利息支付,县政府发行了一系列利率掉期,以对冲利率上涨风险。但由于信贷危机,县政府的利息支出出现大幅上涨,掉期又无人接盘,县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