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王羲之多次拒绝做官 开课授徒不收百姓钱财

2014-01-21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校对:周原

  提起王羲之,人们就会想到《兰亭序》,因为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堪称空前绝后盖世无双,而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敬仰和尊崇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品德和才智。只是,他忧国忧民的远见卓识和不贪钱财权贵的高尚品德,被掩盖在他书法成就的光芒之下,从而被人们所忽视。

  生性淡泊,多次拒绝做官

  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王家曾助晋室南渡,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东晋。伯父王导曾任宰相,与王羲之一家就住在乌衣巷。

  王羲之少年的时候就很有美誉,“东床快婿”更是一段佳话。然而,朝廷重臣喜爱他的才识和器量,屡次请他出来做官,甚至许以侍中、吏部尚书等高位,然而据《晋书》中记载,王羲之的态度却是“皆不就”。

  东晋名臣殷浩是王羲之极为要好的朋友,为了邀其出山,还曾使用了“激将法”。当时,殷浩受简文帝重用,准备率兵北伐,力邀王羲之做幕僚,“正在紫金山上观看鹅的形态揣摩笔法”的王羲之不肯。于是,殷浩给王羲之写信说:“一个人应该以国家兴衰为己任,怎么可以在国家存亡之际而选择隐居呢?怎么可以置国家社稷于不顾而满足一己私利呢?”王羲之回信说:“我对做官一直没有兴趣,以前我对王丞相发下誓言,绝不出仕。如今子女都已成家,我心怀东汉尚子平隐居深山的志向,誓言手迹尚存,我怎能出尔反尔。我选择隐居其实并非故意躲避,而是早有打算,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当然,王羲之还是做过官的,最早是掌管图书或起草文件的秘书郎,又被征西将军庾亮推荐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终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不过,他对仕途比较淡泊,最终还是选择了弃官隐居。

  力阻北伐,显现远见卓识

  虽然“居庙堂之远”,但王羲之的心中一直牵挂着国家大事。当时,殷浩与桓温同朝参政,同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但二人政见有所不同,关系一直不和,这对内忧外患的东晋来说是致命的弱点。王羲之极力劝说并努力协调他们的关系。他写信给殷浩说,“国家的安宁在于内亲外和”,提醒他要团结百官一致对外。无奈殷浩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反和桓温关系更加僵化。

  后来殷浩统帅扬、豫、徐、兖、青五州军队,准备举兵北伐中原。王羲之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北伐必败,就写信给殷浩,劝他不要出战。但殷浩没有听从他的劝阻,还是兴兵出征,果然遭到失败。之后殷浩图谋再次北伐,王羲之又一次给他写信,分析形势陈说利害。他在信中说,区区江左经营成这个样子,天下人寒心已经很久了,加之新败,人们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自南迁以来,文武百官没有深谋远虑,一味疲竭根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消耗了国家资财而无尺寸之功,又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如今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为政者怎能不感到痛心而推卸责任呢?王羲之还建议说,现在应该退保长江,收复江淮以内的旧镇,任用贤能、施行仁政、除其繁苛,省其赋役,畅通漕运,与百姓更始,以解救倒悬之急,待国家殷实、百姓富足、军队增长士气以后再行北伐,到时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王羲之的此番话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可惜仍未得到殷浩采纳,他继续北进,并驻兵淮上泗水向洛阳挺进。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王羲之再也没有心思戏鹅练笔了,他又来到会稽王府慷慨陈词,陈说国家的时弊与北伐的危害。他说,以区区吴越之地,去图谋收复天下十分之九的地域,能够得胜吗?如今外部不宁,内忧已深,而有些人竟然不惜倾国家所有,以济个人之功,能不失败吗?王羲之希望会稽王能命令暂停北伐,军队可以驻扎淮河沿岸,待立定脚跟时机成熟后再行北进,这才是上策。他还警告说,如果北伐失败,东晋社稷将危在旦夕。

  从当时情况来看,王羲之对形势的把握相当准确,分析到位、见识精当、应对策略中肯。可惜,这番苦谏照样被会稽王当作耳旁风,结果可想而知,北伐以惨败告终,殷浩被废为庶人,东晋也从此一蹶不振。 

  怀忧国忧民之心

  战争不断,饥荒也随之而来,东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羲之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老妇人叫卖竹扇,一问才知,老妇的儿子被官府征调,老伴卧病在家,王羲之同情她一家的遭遇,便在扇子上题了字,于是老人的扇子很快被一抢而空。

  在王羲之为官的几年中,他多次开仓赈济百姓。看到朝廷赋役沉重,官仓却被官员监守自盗,他屡次上书尚书仆射谢安提出自己的对策。他说,官仓屡屡被盗,应该斩其首恶而使其断绝。现今因为战乱和征役使死亡和反叛者增多,朝廷却想以株连的方式予以制止,结果会造成亡叛众多,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死亡绝户者屡见不鲜。他建议,让罪行较轻的犯人充兵役或劳役,将其家眷迁徙至都邑,“稳定内乱局势才是为政之本”。

  看到东晋战乱百业俱废,王羲之又上书谢安说,“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他希望朝廷下达命令,年终考核中对玩忽职守者撤职查办或贬至边疆,以示惩戒。

  对于官场复杂的程序和官吏的腐败,王羲之深恶痛绝,他上书说,如今各部衙门文件互相违背交织繁杂不可胜数,应该改变这种状况,要有统一的法度,要简单易行不可互相牵制。

  晚年的王羲之隐居深山远离了尘世,他开荒种地自建庄园,收获的粮食除留足自家口粮外,全部捐赠给附近百姓。闲暇之时他还开课授徒作书赋诗,凡百姓家无钱上学的孩子他都愿意接纳,从不收其钱财。

  对于书圣王羲之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民的胸怀,宋人洪迈曾评价说,王羲之与温峤、蔡谟、谢安为同一层次之人,虽然在功名上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是他视钱财如粪土、不愿谄媚权贵的高尚品德以及见识超群、议论宏博精当则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拟的。洪迈还为《晋书·王羲之传》中只称赞其书法,而对他高风亮节、铮铮傲骨则无一字评说“感到极为惋惜”。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