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年货中的海南记忆

2014-01-28

市民在海南第一年货展上抢购文昌鸡。记者 秦彦 摄

定安菜包饭。资料图片

海南斋菜煲。资料图片

无鸡不成年。张杰 摄

  春节,是中国人永不改变的期待,当成串的大红灯笼和喜庆的中国结被张挂起来,琳琅满目的年货被摆起来,人们会心一笑:又要过年了。

  海南俗语里有“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八月十五,海南人就开始为春节忙活了:阉公鸡、填肥鸭、做年糕、置年货、贴对联……诸多元素的年货组合在一起,烘托出海南吉庆祥瑞的过年气氛———

  又是一年春到来,在浸透着吉祥喜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今夕是何“年”?跟随着马年新春的脚踪,海南日报记者带您探班海南东南西北中不同的地域,挖掘琼岛过年的乡土腔调。个中滋味,正是中国年,海南味,乡土情,还有一股浓浓的怀乡情节……

  东方既白,朝霞晕染的天空,格外的醉人,人人都在盼望着又一岁新春的到来。

  1月18日上午,由南海网承办的2014海南第一年货展,在国兴大道海航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上千种年货映着红红火火的喜庆颜色,空气中溢满浓浓的年味儿。

  正如海南第一年货展的主题:中国年,海南味。又是一年春到来,在浸透着节庆欢乐的小岛,让我们陪同它温柔地怀旧。

  年货,海南民俗中

  散发浓香

  年糕、糯米、水芹、粉丝、腐竹、金桔、糖果、花生、瓜子、鸡鸭羊肉……这些看似平常的食品,最频繁地出现在海南人“做年”的清单里,每一种食品似乎都牵扯着某种难言的情结,让海南人长久地留存着对它们的记忆。

  海南方言里,过春节叫“做年”。海南人过年从腊月开始,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把灶王爷送走后,就要打扫房子,这时,每家每户都要预备一把新扫把,将屋顶墙壁打扫一番,这称为“扫尘(陈)”。

  在海南农村,扫过了尘的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到了年三十这天上午,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门神。海南人还喜欢在每个门口挂上一串红绳子绑着的桔子,桔子要挂偶数,表示出门“大吉大利”。

  除夕夜,海口人把这顿年夜饭称为“吃围炉”。全家人围着火炉,炉上架着锅,家人就围在旁。鸡肉、乳羊,锅汤滚开,夹着切好的肉菜在汤里氽着吃,味道鲜美。

  寓意着新一年开始的这个凌晨,无论老少,都要起床吃“斋饭”(寓意自己清净洁白,怀念祖先),海南的“斋饭”,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都有吉祥寓意,比如,家人做了道清炒茄子,那么茄子在海南话里的寓意是“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这道菜祈望着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劳致富;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带着各种美好寓意的年货,因年俗而更加为人们所衷爱。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初一,有的地方不能去别人家里拜年;初二,普遍是外嫁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初三,一些地方被称为“赤口”,就是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鸭脚用油爆锅炒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这期间,访亲问友拜年的礼品,一般是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示“今年将大吉大利”。

  海南多样的年俗形态,在各地以不同方式演绎着。在渔镇临高新盈,渔民过年会唱起风情“哩哩美”;在陵水新港,疍家人会在船上唱起“咸水歌”;在黎村苗寨,山味十足的糯米酒飘漫大山;在岛东乡村,时兴“绑戏”、“放灯”;在兴隆侨乡,人们做着特色小糕点迎新年。

  解放前,海南人过年的时间较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商店为私营,员工不少是从外地来打工的,赶上一年一度回乡,没有店员帮忙干脆就放假的时间长些。

  在上世纪50年代商品较为短缺时期,年货也跟着短缺,那时人们的消费中,“凭票”、“排队”是热门词,过年时买年货更要排队,很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老人曾回忆说,那时要想吃顿稍好的年夜饭,必须“身体好、有耐心、早起床”。比如,买条带鱼,没有半天时间排队根本买不回,而且也只能按一个人半斤的量供应。

  岁月变迁

  年货置办日新月异

  海南东西南北民俗相异,置办的年货也各不相同。在文昌过年,各家各户总少不了一样东西———糖贡。文昌的糖贡是过年待客佳品,又是拜年常带的礼品。在陵水过年,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他们心中含义特殊,为此,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多槟榔。将其切成四瓣,然后再配蒌叶,而疍家人过年,除了杀鸡喝酒,还少不了马鲛鱼,按疍家习俗,吃马鲛鱼,年年有余;做马鲛鱼丸,圆圆满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肉显得分外香。春节里糊个纸灯笼,做个小风车,这能让小孩子们高兴一年。推开老百姓的家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每个房间的家具、人们的穿戴都甚为相似。到了1980年代,新年餐桌上的饭菜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再接着,年饭票证淡出了菜市场,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可以买到。市场上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等,到1980年代少人问津,反而是明信片、贺年卡、挂历等流行了起来。

  而到了1990年代,老百姓生活安稳了,收入不断提高,过年算是比较“敢”花钱的了,不少家庭都趁着新年换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添置新家具等也纳入了年货采购的范围,送礼也有烟酒,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一下子变成了50元、100元。年货,有了更丰富的意味。

  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在酒店吃年夜饭,人们买东西也不再是一次买大堆的年货,而是分次购买。观念变迁,年货对不少人来讲,反而是让人“清心寡欲”的一种东西了。烟酒肉菜、家用电器不新鲜了,高档数码、电子产品又走上舞台,成为年货的主力军。

  办年货的历史中,一个无形的犒劳自己的方式近年来皆为流行,那就是外出旅游过年。不少海南年轻的白领们说,带着家人外出旅游过年,甚至专门找带过年项目的新马泰国外游,才不会浪费这个难得的大长假。

  马年新春

  呈现朴素的喜庆

  马年的年货市场究竟什么样,走访中,一股崇尚节俭的朴素味道迎面而来。

  在国家严控“三公消费”的大前提之下,目前虽然正值传统酒类烟草的消费旺季,高端白酒、香烟今年的销量不尽如人意。临近春节,海口东门市场海味行的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今年高价海鲜销量走低。

  而同样的,当走进各大超市商场,长长的年货货架前,红酒、饼干、茶点等节日礼盒悄然“瘦身”,各类礼盒的价位多集中在五六十元左右,相当“亲民”。记者在家乐福、大润发等卖场看到,部分较受消费者喜欢的酒品礼盒的售价多在50元至60元之间。红酒礼盒最贵的标价也就200多元,却内装四瓶酒,而往年,厂家习惯搭售的生肖摆件等各种赠品,今年在酒水礼盒内完全找不到,礼盒材质也以硬纸盒居多。俭以养德,惜而修国。节俭新风带来的变化让人欣喜。

  如今,网购年货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比起实体店,网络购置年货在省时省力的同时,年货品种和价格挑选也多。打开网页,年货的外延已被精明的电商一一放大。粮油、肉菜、3C产品、母婴产品、服装鞋帽、首饰珠宝,甚至图书音像,几乎所有能网购的产品都成了年货。各电商平台年货大战的气氛浓厚。随意打开一家电商的首页,几乎都能看到年货促销链接被放在页面最醒目的位置。

  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都愿意一往情深地将它珍藏。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