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张艺谋对话李安:中国电影的缺失

2014-04-02 来源:搜狐网

 

  纽约的春天今年来的特别迟,依然是萧瑟的夜晚,41 Cooper Union,两位世界级的电影大家,李安和张艺谋,在一个简单的舞台上,一次难得而不同寻常的对话,真诚而朴实的探讨了自我,探讨了市场,也探讨了未来。

  关于自我:挑战与自信

  话题从张艺谋的新片《归来》拉开,李安对该片的概括除了“着实感动”之外,还有对张艺谋全新自我的阐释方法的认同。对于张艺谋在该片中刻意回避以及压抑本能的冲动,甚至对张名片式的“红色”的有意控制,李安好奇张的变化。的确,从张艺谋最初的《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英雄》,浓墨重彩式的史诗叙事,张的视觉感一直是其作品最重要的构成。而在《归来》中,张的处理,用他自己的说法,似乎更像李安。这是一种挑战,挑战的是自己的自信和习惯。

  李安似乎不习惯讨论自信的话题,但是他也自认是喜欢挑战的,对未知的思考,让他可以保持一个更鲜活而有意义的状态。虽然每次挑战都并不一定成功,李安反复重申他一直以来被大众认可的细腻和精致,以及在女性市场上受欢迎的看法,而其挑战的《绿巨人》中彰显的男性张力似乎并不完全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尽管如此,他的下一部关于拳击手的纯男性题材影片,似乎还想再次挑战一把。

  关于市场:规则和创新

  一场关于中美电影市场的讨论,一场关于传统与规则的讨论,一场关于创新和拓展的讨论。虽然两位大师没有完全遵照主办方的议题《中国的电影,中国的自信》给出大而化之的空泛论调,而是具体的说明其在市场和艺术之间寻求平衡。李安认为美国电影市场经过百年演变,进化自成脉络,从运营到叙事,往好了说是形成完善的体系,坏处就是趋于僵化,创新难有突破,甚至希望中国电影来改变美国电影市场现状。

  而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近20年来的突飞猛进,以着实让人叹为观止。突变甚至井喷式的发展,造成了混乱的现状。混乱,一方面来源于对于好电影的标准问题,对市场,对票房的过分依赖,以及对政策和上级认同的争取,与影视本身的艺术建树和文化发展不完全成正比;另一方面是来源于作为电影基础的好文学作品的缺乏问题,以至于编剧和导演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大量的改编,而改编的过程中又充满了不同层次的沟通和妥协。如此这般,着实缺乏系统,缺乏规范。当然,在中国市场的混乱中也确实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创新的动力。张艺谋毫不客气的说分分钟就有十几个大屏幕在中国建立起来,面对如此之大的一个市场,如何以动制动,以创新应对变化,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

  关于未来:中国和世界

  现场观众中有人提问说,中国的电影多半是在讲过去,最多也是讲当下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电影很少触及关于中国未来的题材?张艺谋认同。他表示未来的中国市场,如果可以健康而良性的发展,就需要多种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讲述未来的电影,尤其是“科幻”类刺激想象力的电影,确实是当下中国电影缺失的类型。如今中国的类型风潮,文艺片要票房,商业片讲艺术等,诸如此类,鱼龙混杂,其实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虽说中国热钱很多,大有不少“煤老板”投资文化产业,但是作为青年一代的电影导演,张艺谋始终认为“各显其能”,看中的还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为游走于中西之间的李安,对于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世界的,则有更多自己的感知。他认为影视展现文化的层面,表象的有叙事有画面,有美国主流运营的实战逻辑,这些手法对于中国很多导演都不是很大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处理则更看功力。文化在细节,影像的精致化处理过程才是文化渗透的渠道。

  两个人对话不到2个小时,探讨的问题有个人发展,也有哲学命题;有自我反省,也有相互提携。与其说是意图宏观的把握中国电影发展及文化自信的深刻研讨,不如说是两位业界领军平心静气的专业交流,只是让在座的学生学者,从他们的想法中,收获点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杜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