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旧吉林乡村的二人转

2014-04-02

《红月娥做梦》


《二大妈探病》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喇叭一响,啥事不想”,“看二人转不浪,不如回家睡凉炕”……这些关东谣语朴实地道出了东北农民对二人转的挚爱和痴迷。二人转在吉林形成二百年来,以它浓郁的乡土气息、精湛的表演技艺和迷人的艺术魅力风靡于吉林大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二人转是东北地方曲种,旧名“蹦蹦”。艺人自称“双条儿”、“对口戏”、“唱秧歌的”、“唱莲花落子的”等等,属走唱类曲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二人转。二人转在东北长期流传中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吉林地域二人转属东路,称之为“东路二人转”,它的表演形式分为二人转(双玩意儿)、单出头和拉场戏,艺界称为“一树三枝”。

  二人转唱腔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传统剧有三百多个,表演上讲究“四功一绝”,即说、做、舞、绝(绝活),风格上火爆热烈,风趣幽默,深为老百姓所喜爱。东路二人转形成之后,很快在吉林各地流传开来,风靡山村田野。

  东路二人转的形成约始于清道光初年。韩边外在江东(桦甸松花江以东夹皮沟、桦树林子一带)占山割据时,在夹皮沟集四五万人开采金矿,乡镇繁荣,邀接蹦蹦戏等长年演出,咸丰至同治年间,建立了上戏台、下戏台及宝戏台,于“此一隅之地,晨夕演艺,上下两戏台,相隔五里,行人拥挤,热闹非常”。在此期间,桦树林子、地窨子、会全栈等地也建起了戏台。二人转在此存续近九十年,历经了韩边外四代人。此间吉林城内的二人转艺人纷纷到此演出。老边外韩宪宗不仅赏赐了“江东第一丑”刘福贵丝绸马褂,还在刘福贵离开后,在九圣祠(供奉山神、土地神、虫王神等九神的庙宇)为他立生祠牌位。各路名角来此献艺,使江东之地名声大躁,还出现民谣谚语。如“天下蹦蹦数江东”,“遇唱手,往东走,东边养活好唱手”等。江东一带称为知名艺人的聚集之处,被艺人们称为“藏龙卧虎之江东”。由此,二人转的艺人们以江东一带为基地,以永吉州为中心,影响范围南起海龙以东,沿长白山包括通化、辑安、抚松、靖宇、桦甸、蛟河、敦化,北起宁古塔、五常,经舒兰、榆树、长春至怀德、梨树、昌图一带。

  当时,二人转的演出场所分为两类,一类是农闲季节的自娱自乐。演员为农忙种地农闲唱戏的业余演员,俗称“高粱红唱手”。一般是在本屯或邻近屯的大院或场院演唱,即所谓的“唱屯场”。唱屯场是利用挂锄后到收割前及收割后这几个农闲的季节。再者就是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后,白天跑大秧歌,晚上就唱二人转。再一类是职业唱手,即所谓的“四季常青唱手”。他们是专业艺人小班,是一支流浪的民间艺人组成的“吉普赛式”的流动组织。受压迫,遭冷眼,蹲庙台,住小店,风餐露宿,涉水攀山,把心酸埋在心底,把欢乐送给穷人。二人转小班根扎在农村,但也四处奔走,不局限于农村。农忙时奔山林找店栈。他们“唱金场”,“唱木帮”,“唱船口”,“唱大烟市”,“ 唱网房子”,“唱大车店”,“唱局市”,“唱棒槌营子”。在大车店演唱往往是在晚间,二十分钟左右一段,往往唱到鸡叫才停,有二人转小班的大车店,来客就多,因此店主欢迎他们。

  二人转的小班,有组织,有班规,有门户,讲艺德,重技艺。小班一般由七八个人组成,所谓“七忙八不闲”。除业余演员临时组织的“老斗班”外,专业艺人的小班有班规。讲究“江湖道”。“江湖道”立下许多规矩要求艺人们遵守。如不许说“八大家”(指狐、狼、蛇、鼠、虎、刺猬、黄鼠狼等),一定要说,说狐须加三爷,说鼠便称灰八爷。不许夜不归宿;不许昼夜不分,即故意演出后留装;不许欺师灭祖;不许打邪腰,即不靠真本事征服观众;不许“抠斗挖相”,即占人小便宜;不许反外码人,借外行势力压艺人兄弟;不许骚窑,即在住处吵嘴打架;不许外掰鸡儿,即在舌上使对方难堪;不许妨彩头,即藐视同伙等等。专业二人转艺人讲究“功保艺,德保人”,他们认为“行低人不低,应自重自强,互助互爱”。

  东路二人转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艺人。从道光初期到民国初期,有刘福贵、赵富、赵凤礼、大王贵、赵小伶子。佛动心、徐珠(黑老包)、张相臣、石辰(千盏灯)、程喜发(程喜凤)、齐兰亭等四十余人。这一时期名声最大的是刘福贵,观众送号“江东第一生”。唱腔味浓清板头巧,满腹戏文还能编。特别是他的相可为一绝。名艺人程喜发回忆说:“提起‘相’,看一眼就得乐半天”。他一拉架子,我就憋不住笑。好么!眉毛一上一下,耳朵一扇一合,眼睛说大就大,说小就小,鼻子也扁了,小辫也动了,帽子在头顶上转,后脖梗子也有戏。刘大头的“相”,发展了二人转丑角艺术。名艺人刘世德说刘大头“唱《阴魂阵》里的八大妖怪那段戏,演哪个妖,出哪个妖相”。蝎子妖、猴子妖、蜈蚣妖、蛤蟆妖、王八妖、公鸡妖、蜘蛛妖、老虎妖,各有神似的妖相。他收徒弟不多,车大下颏、关六子、谷长河、古长海、水仙花、彩云霞都在后来成为名唱手。永吉县人赵凤礼艺名赵小辫,是以唱取胜的名艺人,代表剧目有《西厢》、《蓝桥》、《浔阳楼》、《铁冠图》等。《寒江》中“青纱帐”一段,一人敢演四个角色,各有特点。晚年收徐大国为徒,也成为名唱手。从“民国”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艺人有徐大国、李青山、王云鹏、赵和、张老莲、王兴亚、谷长海、李庆云、傅生、刘世德等三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李青山。李青山为舒兰溪河人,15岁投师张相臣学唱二人转,三年后成为江东知名艺人。1924年,他首次在扶余县三岔河大车店演出时,因脸长且黑又有浅麻斑,没人点戏。经同班艺人说合后勉强出台。演出时施展才艺,唱腔如行云流水,舞蹈引人入胜,博得满堂彩。众人感慨道,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呀!从此李青山艺名“金镶玉”。1925年后,改唱下装(丑),戏路渐宽,演唱多变,又添艺名“大机器”。唱功实授,动听感人,幽默诙谐能演93个剧目,代表剧目有《红月娥做梦》、《西厢》、《二大妈探病》等。

  自三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著名艺人有谷柏林、谷振铎、张成福、张文学、王希安、王悦恒、徐之臣、关景文等。

  由于二人转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引起了统治当局的恐慌,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打压和迫害。据修纂成书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奉化(现四平梨树县)》记载:“蹦蹦之戏,淫亵之甚,男女纵观,实为伤教,亦经知县钱(开森)先后查拿”。1911年(宣统三年)景顺合戏班七十余人,在烟筒山一带演出,并与取紫河等村镇订妥几处合同。第四区巡警以“伤风败俗”为名,予以禁演。1917年,长喜新市场成立后,本拟借“乐子园”等游戏营业,招揽众人,兴通地面。因为有“蹦蹦”一戏,警厅禁演,故该园遂倒闭。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