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瑞典帝国的兴衰:古斯塔夫的征战与死亡

2014-05-18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国运艰难--强敌环伺主少国疑

  瑞典在卡尔九世时期,面临着重重压力,国内的贵族,大多依附以卡尔九世的侄子--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为代表人物的天主教势力,并且亲附芬兰、波兰。卡尔九世暗中集结势力,1598年西吉斯蒙德率领军队联合芬兰向瑞典发动进攻,但西吉斯蒙德突然放弃战斗逃亡波兰,次年瑞典议会废黜西吉斯蒙德,而他的党羽皆遭到杀戮--这就是瑞典历史上的林雪平惨案。之后,卡尔九世成为摄政,虽大权在握,但瑞典与芬兰、波兰、丹麦的关系完全破裂。

  卡尔九世虽有控制北冰洋沿岸和波罗的海的野心,但日益憔悴的身体使他的梦想成为泡影,他甚至歇斯底里地要求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四世与他进行单独决斗,遭到拒绝后,丹麦军队很快就攻下了卡尔马要塞。

  1611年10月,国王与世长辞,而国内的贵族正在高压政策的阴影下准备复仇。

  年仅十六岁的长子,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又将让这个国家走向何方?

  狮王登位--飓风肆虐前的呼啸

  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登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赋予参政会和上层贵族一大部分权力。参政会主席是一个年仅二十八岁富有才干的年轻贵族--阿克塞·亚辛斯赛纳。

  这一时期,丹麦没有放松他们的攻势,在攻陷埃尔夫斯堡之后,丹麦舰队到达了斯德哥尔摩群岛。瑞典只有迅速媾和,并付出巨款赎回埃尔夫斯堡。1614年,古斯塔夫亲征俄国,带领瑞典军队获得胜利,并与俄国签订了一个有利的条约。这场战争带给瑞典的,不仅是波罗的海的口岸,还有古斯塔夫的威望。这使得他能够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最主要的是创建了上诉法院。同时瑞典的采矿业也得到了有力发展,一方面采用了改进的采矿设备,另一方面由于西班牙在1599年采用铜币,使得瑞典铜价格明显上升,销量也增多了。当一切都向着好的一面发展,瑞典终于有机会作为一个大国屹立在欧洲的土地上。

  1617年瑞典通过了《厄勒布鲁法规》,禁止任何瑞典人与波兰发生关系,明确了瑞典的新教地位。1617年开始,瑞典开始进攻波兰。

  在国内,上诉法院推行“部务会议制”--一个由若干政府机构组成的委员会。其他部门也效仿荷兰陆续实行了现代化改制。教会制度的改进使主教们能够正常履行职务,创办学校和神学院。

  瑞典在经济发展之后,开始完成几代人未竟的梦想--组建一支完全由瑞典国民组成的陆军。这个计划大胆而富有远见,虽然最终的军队仍有少部分雇佣兵,但瑞典的征兵制度得到了确立,这支现代化的陆军虽然会带来沉重的国库开支,但它为瑞典帝国日后的扩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争持续到1929年,以瑞典与波兰签订《斯托尔伯伐合约》告终,瑞典控制了莱昂尼亚和普鲁士的部分土地,用宰相奥辛斯塞纳的话说“瑞典全部掌握了波罗的海的港口;从卡尔马起,通过莱昂尼亚和普鲁士,直到但泽;而由于这些港口在波罗的海商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瑞典已成为欧洲政局中一个重要因素了。”

  这时,瑞典的实力,已经有能力插手欧罗巴的事务。古斯塔夫看到了三十年战争中的巨大利益,率领一支一万三千人的瑞典军队,登上了德意志的土地,这段传奇才真正拉开序幕……

  布赖滕费尔德之战--颤抖的欧罗巴

  瑞典人最初登陆德意志时,德意志诸邦都将他视为祸害。古斯塔夫首先稳定了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的桥头堡,使孤立的瑞典军队能够向南方富饶的德意志地区进军。直到蒂利--这个年迈而自大的统帅,向北进军,企图与北方的雄狮展开决战。

  1631年5月20日,蒂利率领的帝国军攻陷马格德堡,大肆屠杀两万余新教居民,仅400人生还,这样的举动非但没有使新教联盟妥协,反而是舆论更加倒向新教一方。蒂利继续向前。在梅泽堡附近,他的军队安营扎寨并开始扫荡乡野。蒂利将他的要求告知约翰·乔治。萨克森选帝侯被要求供养帝国军队;裁剪他新近招募的军队;将他的军队置于蒂利的指挥之下;正式承认皇帝的权威;并切断所有与瑞典人的联系。

  即使在这种时候,约翰·乔治仍然举棋不定。蒂利进军了,在以马格德堡为例施以威胁之后,占领了富裕的萨克森城市莱比锡。

  莱比锡的陷落最终让约翰·乔治确认他已经别无选择。他提出要与瑞典人并肩作战,古斯塔夫斯·阿道夫斯立刻接受了他的请求。在9月15日在小镇杜本,瑞典军队与萨克森军队汇合。次日,瑞典-萨克森军团从杜本行进到沃尔库。他们与莱比锡之间只隔着一个平坦、开阔、树木稀少的平原。

  一万八千人的萨克森军队,夹杂着一半的,毫无训练的民兵,几乎毫无纪律地在瑞典军队的东面列阵。瑞典军队拥有15000名步兵,骑兵集中在步兵西面,与帝国军采取的传统方阵不同,瑞典步兵仅仅排成两列--看起来毫无纵深。唯一值得骄傲的,便是瑞典炮兵的上百门野战炮--虽然只有6磅甚至3磅,每门炮射速却是帝国军的三倍。

  帝国军拥有17个1500人的方阵,26门火炮,两翼为分别由帕彭海姆元帅和福斯腾堡伯爵率领的帝国黑色胸甲骑兵。

  在瑞典人占尽上风的两小时炮击之后,帝国军骑兵冲击瑞典的两翼,在东面,福斯腾堡的骑兵一举击溃了萨克森的军队--这是两名统帅都预料到的结果。古斯塔夫早已将霍恩元帅的预备队调去顶替。

  而在另一面,在蒂利的眼中,先启动的帕彭海姆的骑兵向瑞典人发起一次次冲锋,但瑞典的炮兵也已调转炮口向帕彭海姆轰击。于是蒂利命令帕彭海姆暂时撤回,同时趁机将主力方阵压向瑞典的左翼,霍恩元帅再一次陷入苦战。而帕彭海姆--这名鲁莽的统帅,丝毫不顾命令,顽固地向瑞典军队冲锋。

  这一刻,蒂利应该已经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北欧的暴发户,而是欧罗巴的王者。黑色浪潮肆虐地扑过去,再一次,再一次......七次,整整七次--疯狂的冲击过后,瑞典矮小的骑兵发起了反击,帝国军溃退了,狼狈不堪地向西南方的哈雷逃去。而瑞典人,靠着火枪和长矛的配合,仍然屹立不动。

  蒂利已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但瑞典人刚刚在右翼轰击帕彭海姆的炮兵,凭借高超的机动性,在尚未散去的烟雾掩盖下,已经转移到了左翼,向蒂利的方阵开火。两列的步兵比方阵更加容易变向,从侧后逼近帝国军的侧翼。

  瑞典的矮脚骑兵--这些被欧洲骑士嘲笑的战士,与古斯塔夫这位身先士卒的统帅一起,迅速碾过了帝国军的炮兵,彻底击溃了腹背受敌的帝国方阵。

  这一刻,古斯塔夫,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伟大统帅,他用伟大的胜利证明了线列步兵与机动炮兵的优势,证明了火枪阵的实用性,证明了,瑞典已经成为与哈布斯堡帝国对抗的强大国家。新教联盟纷纷倒向瑞典,将古斯塔夫视作信仰的守护者,但是,他们错了。打垮哈布斯堡,这显然不会是北欧雄狮的远大梦想。

  吕岑会战--狮王的绝唱

  古斯塔夫,这位伟大的征服者,并不打算收容德意志新教诸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德意志的富饶土地,在上面扩张瑞典的势力,使瑞典能够真正立足于欧洲,甚至取代哈布斯堡,成为德意志的控制者。

  10月18日,古斯塔夫占领了维尔茨堡,推进到美因河边的法兰克福,再前进到美因茨,经过两天围攻,该城投降了。在他伟大胜利后的三个月之内,他征服了全部莱茵地区,组成了同盟,也指派了政府,迫使莱茵地区所有天主教君主都保持中立并把西班牙部队赶回了尼德兰。他在莱茵河中游的两岸,在阿尔萨斯、下巴拉丁和科隆等地都已站稳脚跟。这些成就使黎塞留大为不快,他对这种征服的迅速和彻底颇为震惊。他说:“必须设法阻止这个西哥特人,因为他的成功对法国和皇帝都同样是严重威胁。”他这种震惊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古斯塔夫的目的很明显是要组成一个新教同盟,而以他自己为领袖。这就是要完全毁灭帝国,而黎塞留却并不想毁灭它,只是要使其不能发生作用。

  蒂利公爵在追杀中重伤身亡,惊恐的哈布斯堡皇室不得不再次启用老将华伦斯坦,以对抗步步进逼的古斯塔夫。

  华伦斯坦的第一个行动是争取萨克森的约翰·乔治,第二个行动则为动摇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的信心,但都未获成功,1632年4月,他开始进军波希米亚,这本是萨克森人占领的。他攻占了布拉格,强迫萨克森人撤退,6月27日又与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会合,总兵力增至六万人。他前进到安堡,并在纽马克与瑞典人发生了冲突。古斯塔夫撤往纽伦堡。华伦斯坦跟踪追击,于7月16日到达菲尔特,就在附近掘壕安营。

  老练的华伦斯坦寄希望于寒冷的冬季,企图拖垮古斯塔夫。而古斯塔夫并没有像华伦斯坦预计的一样原地扎营停止进攻,而是一路向维也纳进攻,而他的实际目标为萨克森,但华伦斯坦识破了这个计谋。至此双方的行动意图已经相当明显。

  16日清晨,瑞典军队开始进逼华伦斯坦,两个欧洲最伟大的统帅将在这里决出胜负。

  两军对峙的吕岑平原低而且平,从西南到东北,中间有一条莱比锡大路贯穿,这条道路的路基较高,两面都有沟道;在吕岑以东约两英里有一条曲折的小溪,叫弗罗斯格拉本,有许多地方可以徒涉。华伦斯坦还是想如同在纽伦堡一样只打一场纯粹防御性的会战,所以他在莱比锡大路北面不远的地方将兵力一线展开。他的右翼倚在吕岑城北一个小高地上,这上面有几个磨坊。他的左翼则直达那条溪流。他把沿着大路的沟道,改掘成战壕,将火枪手配置在里面。他的兵力准确数目已不可考,可能有25,000人,但帕本海姆的8,000人未计算在内。他把全军分为中央、右翼、左翼三部分。中央部分由四个步兵大“方阵”组成,由他自己指挥。右翼由柯罗里多指挥,左翼由皮科洛米尼指挥,都是骑兵。他也据守着吕岑城,这个城已被他纵火焚毁,他的火炮约为60到66门,分为两群,一在右翼前方,一在中央右端前方。古斯塔夫于拂晓时分开始进攻,但大约8点钟时,突然起了浓雾,所以只好被迫停止。他趁机向部下训话。他的目的是切断华伦斯坦与莱比锡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让他丧失基地,而且也使约翰·乔治可以自由使用这条道路,这支部队是他昼夜盼望的。他的总兵力可能为18,000人,分为二线,大致区分如下:中央两线的兵力是四个半旅步兵,分别由布拉赫伯爵和克尼法森指挥。两翼方面为骑兵,队形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相同。他自己指挥右翼,伯恩哈德指挥左翼,在中央后方只有一支骑兵预备队,由欧姆上校指挥。在步兵前方摆开了26门重炮。40门团属火炮则分布在火枪手前面。

  浓雾覆盖着战场,只有10时左右的一瞬露出了光芒--此时,古斯塔夫率领右翼的骑兵发起了突击,随后是左翼骑兵和线列步兵的进攻。两翼的骑兵击垮了帝国军的防御,杀死了火速驰援的帕本海姆,帝国军的反击破灭了,亲自冲锋的古斯塔夫也负了伤,但中央的瑞典彩色步兵团被帝国军顽强地击退。古斯塔夫又率部驰援步兵--这之后的浓雾掩盖了一切,但整个欧洲都知道,在这里--吕岑,一个伟大的统帅倒下了。

  瑞典人的右翼停止了进攻,古斯塔夫的死讯也迅速传开,但这没有让瑞典人后退一步。左翼军统帅,萨克森-魏玛的伯恩哈德接过了指挥权,瑞典军队此时陷入了狂热,准备为国王复仇。黄昏时分,帝国军的中央炮位失守,全军撤退。也许对于华伦斯坦本人,这不是一次耻辱的失败,但它敲响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丧钟--同时也断送了北欧雄狮的梦想。而他永恒的对手--华伦斯坦,一心想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和平,但他已经开始遭到宫廷的猜忌,终于在1634年2月被杀害。

  即使帝国在纳德林根会战中重新控制了南德意志,与瑞典签订了《布拉格合约》,但虎视已久的法兰西与瑞典联手,企图毁灭对法兰西的包围圈,在罗克鲁瓦和约考赢得了两次光荣的胜利,1648年克尼斯马克将军率瑞典军蹂躏了布拉格,三十年战争结束了,威斯特法利亚合约的确立,承认瑞典为欧洲强权之一。

  帝国的缔造者--奥辛斯塞纳

  亚塞尔·奥辛斯塞纳,仅仅23岁就成为瑞典的外交官,29岁成为瑞典参政会主席,1626年,在他37岁时,成为了普鲁士总督。在古斯塔夫·阿道弗斯登位的那一年起,奥辛斯塞纳一直主管国内政治,当古斯塔夫率领军队四处征战时,奥辛斯塞纳则致力于外交协定,使瑞典能够斡旋于波罗的海诸国之间。

  在吕岑会战之前,奥辛斯塞纳正在为古斯塔夫准备一支援军,但当他率军赶到时,得到的却是国王的死讯。此时,他肩上担负的,是整个瑞典的命运,此时古斯塔夫仅有一女,六岁的克里斯蒂娜,怎样在她成年之前领导政府,是瑞典首先面对的问题。

  奥辛斯塞纳的方案自然得到了采纳。古斯塔夫生前设下的五个部门--高等法院、大法院、陆军部、海军部、财政部的最高首脑组成摄政会议。陆军和海军的首脑确定之后,很有意味的就是高等法院院长和财政部部长--这两个重要职位为奥辛斯塞纳的哥哥和堂弟担任。这使得奥辛斯塞纳能够完全掌控参政会的权力。

  这样的贵族政治虽然在国内不受欢迎,但反对者也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因此奥辛斯塞纳的新宪法获得了通过。之后贵族政治开始在瑞典兴起--这和古斯塔夫在世时对贵族宽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奥辛斯塞纳接下来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德意志战事。此时瑞典在诺德林根被帝国军击败,与波兰的停战协定马上就要到期。国内的停战声浪开始兴起,人们厌倦了战争。但奥辛斯塞纳不会就此罢休。

  1636年的秋天,班纳尔元帅--这名古斯塔夫最优秀的学生,成功的在韦特斯托克击溃了奥地利和萨克森的联军。但他本人却没有机会一战才能,他不久就去世了。但托尔斯滕森--这名在布赖滕费尔德的炮兵指挥官,也保持了古斯塔夫大帝的风格,即使瑞典军队的纪律和风气在国王死后几乎消失,但唯独他的部队纪律严明。

  1643年,托尔斯滕森和霍恩从陆路向丹麦发起进攻,丹麦苦心经营的舰队成为了摆设,瑞典与丹麦在波罗的海长时间的争夺在此终结,瑞典得到了波罗的海的霸权。丹麦割让果特兰岛和奥塞尔岛,失去了对波罗的海的控制。

  这时,当年狮王的子嗣,克里斯蒂娜,已经成为瑞典的女王。面对刚刚移交权力的摄政贵族们--尤其是奥辛斯塞纳家族,年仅十八岁的克里斯蒂娜,应该怎样让这个新生的帝国走向繁荣......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