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街名记载着成都的文化习俗

2014-08-20

  成都在历史上是古代蜀国的国都,今天是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大城市中,成都的街名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特殊性。成都街名涉及的历史最为久远,它包罗的内容或者说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街道的命名或出于政府机关,或出于文人雅士,或来自民间。从成都街名的演变看,有许多是约定俗成的。这数以千计的街道名称,记载着成都由古蜀国的都城到今天走向国际大都市的漫长的历史,它反映了成都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民情风俗。

  如“支矶石街”,民国初年因街西有支矶石庙,故改此名。“支矶(机)石”一说为古蜀地大石遗迹,一说为陨石,一说乃古蜀国墓志。相传严君平谓其为织女支机之石。清康熙间于街西头建关帝庙,人称支矶石庙,有褐色巨石(高2.12米,宽0.8米)立于庙内,即传说中之支矶石。“天涯石南街” 街内有一块粗红砂石,古人疑为陨石,俗称天涯石,属古蜀“大石文化”遗物。

  如,宋代以来,成都府衙署驻地的“正府街”,明代四川都指挥使司又称总府驻地的“总府街”,明代四川巡抚都察院,清四川总督府驻地的“督院街”,“提督街”由清代四川学政使衙门,后改提学使司衙门,简称学道衙门而命名的“学道街”位于乾隆年间所建布政使司署之后的“布后街”或因临近将军衙门的“将军街” 以及为官员们骑马往来,晋见督、都的官员马队必经之地的“走马街”等等。

  由历代军事活动留下的遗址,如以较校场坝、东较场、西较场、南较场、点将台命名的街道很不少。有相传为以诸葛亮练兵的较场得名的“较场坝街” 有相传为诸葛亮点将阅兵之地的“点将台街” (有高3米、长数丈、宽5米的土台)。还有相传为三国时西蜀驻兵养马之地的“槽营巷”,因装饲料的马槽得名。“镗把街”唐代时系大慈寺范围,为兵器存放之地,当时僧兵练武用流星、镗把(古兵器),民间讹为“党扒街” 。明代在各省设置“卫都指挥使”,衙署叫指挥使署,以募集、演练兵员,保卫省城,于是有“指挥街”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任藩王,凌驾于地方官之上。其子朱椿为蜀王,造有蜀王府。王府卫队分前、后、左、右、中五卫,原前卫队驻地即今“前卫街”。

  成都,得办理军需后勤,于是辟有骡马市场,从而有了“骡马市街”。洪承畴进驻成都后,由他统领的来自南方福建的步兵驻扎的营盘被叫做“大福建营”、“小福建营”。清雍正六年年,天津总兵盛瑛之子盛九功领西北宁夏骑兵人川,其眷属住地叫“宁夏街”(初名“盛家口”) 。马道是清军练习骑射之地,东、南、北城门外各有马道两条,于是有“马道街” 。清兵养马之地,初名仁德胡同,今为“东马棚街” 。“仁寿里” 、“汪家拐街”等都与军人居处有关。

  因人名街的也不少。有据司马相如抚琴、文君当庐的佳话命名的“琴台路” 、“抚琴台街” 、“抚琴小区” 有相传为西汉星相学家严君平上肆之处的“君平街”,有纪念汉蜀郡太守文翁的“文翁坊” 现为文庙前街纪念蜀汉诸葛武侯的“武侯大街” 纪念明代杨慎的“状元街” 有纪念明代学者方孝孺的“方正街,’方以“辟异端”为己任,书室名“正学斋” 。他应蜀王朱椿邀请来蓉讲学,人称“正学先生” 有纪念明代文学家宋镰的“宋公桥”和“宋公桥街” 。

  一些街名记载了科举考试的兴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科举考试有关的,如“上升街” 、“科甲巷”、“帘官公所街”。清代外县来省城应科举考试者下榻的客栈比较集中,店主祝愿他们中第,晋升而取名“上升街” 、“科甲巷” 。乡试时,从知县中挑选出一部分文理优胜者来省城任帘官,阅卷者称内帘官,管理考场事物者称外帘官。帘官公所即帘官寓所,门口垂帘,与外界隔绝,以杜弊端。“实业街、商业街、书院街、簧门街、国学巷、大学路、文化路”则多为官学、学堂及今天的高等学府较集中的地方。

  清末仅成都之寺庙就达368座。时至今日除了文殊院、昭觉寺、青羊宫等著名寺、观外,其他多已湮没。然而不少寺庙还留在成都的街名里,如守经街、莹华寺街、新开寺街、五岳宫街、白云寺街、楞伽庵街、红庙子街、长发街、龙王庙街、牛王庙街、化成寺街、古佛寺街、石佛寺街、三元正街、小天竺街、庆云南街、大慈寺路等,这些寺庙早已名存实亡了。名符其实的仅有“文殊院街” 、“青羊正街” 、“永靖街”等几条街道了。

  “锣锅巷、染房街、染靛街、浆洗街、油篓街、纱帽街、东打铜街、南打金街”记录了成都工艺作坊的变化,而“草市街、羊市街、东糠市街、米市坝街、海椒市街、肥猪市街、马镇街、牛市口、盐市口、盐道街、暑袜街、商业场街、坛罐窑巷”则留下了成都集市贸易发展的轨迹。

  清初“湖广填四川”,外籍移民落业锦里,各建会馆公所。随着时间流逝,客籍变成了主籍,会馆已移作他用,然而一些会馆公所却以街名流传下来了。如以康熙二年(1663年)所建陕西会馆命名的“陕西街”,以河北、山东同籍公所命名的“燕鲁公所街” 。“金玉街”亦与外籍会馆有关,乾隆年间街西有浙江会馆,街内还有江西会馆又名仁寿宫、广西会馆,曾有“三道会馆”之称。经数代,浙江会馆两厢挂满了浙籍“文魁”匾额,时人誉为“金玉满堂”。傅崇矩说“国初清初乱平,各省客民相率入川,插占地土,故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清末成都尚有同籍会馆、公所34座。这些会馆和公馆、公所命名的街名是成都人口来源的碑记,它时时会勾起移民后裔对祖宗原籍的怀念之情。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