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白马寺里的“错字”

作者:河雒 · 2014-10-25 来源:凯风河南

  很多人都去过洛阳的白马寺,游览过清凉台。清凉台由青砖镶砌,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之一。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便由此译出。

  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清凉台的时候一般会提醒大家,清凉台的“凉”是一个“错字”,原本是两点水,写成了三点水。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错字”,以便增长一些知识。

  清凉台门头上镌刻着“清涼台”三个字。现在大多解释为:‘凉’字应是两点水,这里写成了三点水是因为白马寺是皇家寺院,自然处处比老百姓家优越,加之清凉台是汉明帝避暑学习的地方,因此这‘涼’字就多了一点,表示更凉一点。

  其实大谬!

  清涼台的‘涼’字是繁体写法,在过去是标准的正体字,现在的简化字“凉”却是其俗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有“涼”而无“凉”。“涼”字收入在《说文解字》卷十一的“水部”中。许慎的解释为:“涼,薄也。从水京聲。”意思是“薄寒曰涼”。虽然《说文解字》没有收入“凉”字,但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标出“凉”为“涼”的俗字,并称:“至《集韵》乃特出凉字。”《集韵》是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编纂的一部字书,就是说到了宋代以后,“凉”字才大量出现。

  段玉裁此说亦不甚确切。“涼、凉”这对正俗字,在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中就已经收录了,“凉”字也收录在唐代张参的《五经文字》中。另一个旁证材料就是,中唐时期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中就使用过俗体的“凉”字。

  “两点水”和“三点水”作为构字部件,在构字上是各司其职的。在甲骨文中,“两点水”写作“仌”(音bing),也就是上古的“冰”字。故而以“两点水”作为部首的字,其本义多与冰、寒有关,如冷、冻、凝、凌、凄、寒等;而以“三点水”为部首的字本义多与水有关,如江、河、泳、涛、浪等。当然,冰和水还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所谓无水不成冰。所以,古人在造字过程中,在表示“凉”这个含义时,究竟是用“两点水”还是“三点水”上出现了混乱。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冻”字上,在古代也有“凍、涷”两种写法,与“凉、涼”一样,也是“两点水”的为俗字,“三点水”的为正字。

  开个玩笑,如果硬要在“凉、涼”中间比出哪个“更凉一点”的话,应该恰恰相反,“两点水”的“凉”要比“三点水”的“涼”更凉一点,因为“凉”从冰,荀子有言:“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分享到:
责任编辑: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