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小小节目单 赠送也是学问

作者:牛春梅 · 2014-12-09 来源:北京日报

  11月20日本报刊发报道《一元节目单,卖得很无奈》,引起许多读者关注。节目单到底应不应该收费,也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漫画/王鹏

  观众

  收费节目单成演出“瑕疵”

  由明戏坊推出的话剧《离婚》昨晚在鼓楼西剧场演出,进场时每位观众都会拿到一份免费的三折页节目单,早到的观众等待演出开始前都会浏览一下节目单。这一幕在北京的剧场里再常见不过,免费节目单似乎早就成为看戏的一部分。当有些演出的节目单收费时,往往会引来许多质疑的声音。

  “演出好精彩,好好笑!惟一的不足,是现场的节目单竟然要收费!”一场看似完美的演出,就因为节目单收费而令观众感觉有了“瑕疵”。甚至有人将节目单收费提高到法律层面来讨论,“节目单也是商品吗?收费合法吗?定价通过审批了吗?”

  国内一家交响乐团某次演出的节目单每张收费10元,当时就引发许多乐迷在网络上“吐槽”,“一场演出的节目单还收费,那么缺钱吗?”“以后发节目单的时候,直接把那个捐款箱放在旁边吧,节目单收费真够可怜的!”网友peter在不大情愿花钱买了一份10元的音乐演出节目单后,建议演出单位应该把节目单的费用加在演出成本里,“这样客户的满意度远远比单独收费要高。”

  收费节目单的性价比也让许多观众难以释然。“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著名戏剧评论人李龙吟专门写过一篇博客,讲述他每每看到收费节目单时的纠结。他发现,许多节目单虽然用纸高档,设计精美,可是里面的内容要么是领导的“玉照”,要么是老板的祝词,还会有一大串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的人员名单,真正戏剧主创的名字都排不到前面,“这样的节目单你能花钱买吗?”

  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的收费节目单也在质量方面被观众质疑,“一张错误的节目单为什么还要收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都被观众发现主创名单出现错误,比如将艺术顾问写成导演,把编剧写成导演。

  出品方

  节目单收费也难挣钱

  “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

  正如许多观众纠结要不要买节目单一样,一些演出方也在为制作节目单而纠结。

  现在的演出市场上,节目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单张或是折页节目单,成本不过几毛钱;一种是装订更为精致的节目册,印制成本少则三五元,多的十几元。

  央华文化与导演赖声川合作多年,先后推出过《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多部作品。他们每次都会印制精致丰富的节目单,里面不仅有主创介绍、访谈、剧照,还会有剧本节选以及剧目大事件的记录,可以说是“收藏”级别的节目单。央华文化负责人可然说,因为他们的节目单制作成本比较高,所以都是收费的,“一般成本十元的我们会卖二十元,超过十五元的就卖三十元。”但是,这种收费节目单的销售并不好,“一场少的时候就卖两三本,多的时候也就三四十本,《宝岛一村》有一次奇迹般地卖了七十多本。”可然说,每次演出卖节目单的钱,根本不能收回印制节目单的成本。

  “但节目单也是剧目品质的一种体现,你考虑到品牌形象,节目单就不能粗制滥造,自然也就继续投入了。”制作人张亮说,对于民营演出团体而言,成本几毛钱的单页,免费赠送还能承受,但当节目单的成本超过三元时就必须收费了。比如他担任制作人的话剧《致青春》,节目单做得非常“高大上”,成本要11元,不过只卖10元。“我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8场,每场能有800名观众,如果全部免费发放,那肯定承受不了。”张亮说,演出市场成本回收本来就难,几万元节目单费用也是一大块无法忽视的支出。

  百老汇

  节目单其实是广告板

  许多从美国百老汇看戏归来的国内戏剧人往往都会抱回一摞节目单,既有经典剧目可以用来收藏的收费节目单,也有免费领取的。和国内免费节目单仅有一两张折页不同的是,百老汇这种免费发放的节目单做得比较精致,都在几十页左右,更像是一本杂志,封面上标着大大的“PLAY BILL”字样。

  在同一个时期,不同剧场发放的《PLAY BILL》并不完全一样。每个剧场《PLAY BILL》的封面和主打剧目是这个剧场正在演出的剧目,其余介绍百老汇其他剧院演出剧目的信息就都是相同的了。除演出信息外,这样的“杂志”里还会有各种不同种类商品的广告,比如汽车、化妆品等等。事实上,《PLAY BILL》在百老汇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载体,通过免费赠阅吸引关注量,然后再通过刊登广告来实现营收。

  这种“百老汇”模式看上去很美,能否移植到国内呢?国内演出行业的从业者和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摇头说“NO”。

  可然认为,百老汇之所以能够推出《PLAY BILL》,是因为它的观众来自世界各地,需求量大,而且整个演出业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节目单也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实现了良性运转。而国内一个城市的演出产业环境还没有足够成熟,演出数量也无法和百老汇匹敌,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据美国娱乐周刊报道,2013—2014百老汇演出季票房收入达到12.7亿美元,吸引观众人数达到1221万人次。相比之下,北京2013年全年走进剧场的观众约为1100万人次,而演出总票房收入为15亿元人民币,与百老汇还有不小的差距。许多广告商与可然洽谈合作时,都不看重节目单所能提供的商业回报,主要是希望在剧中植入品牌。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上海曾经推出过一本免费发放的上海当地文艺演出信息手册,但是因为到达率不高,惨淡经营一段时间后就无声无息了。据了解,北京小剧场联盟也曾经推出过北京市小剧场月度演出信息的手册,但仅仅制作两期后,也因为流通环节打不通而不了了之。

分享到:
责任编辑: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