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纪念与沉思:2014年逝去的白衣天使们

2014-12-29

  2014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很多医生或因带病坚持上岗,或因值班时间过长,最终遗憾地倒下。他们留给我们的,除了怀念,还有无尽的沉思。

  昌克勤离世:激起工伤时间界定大讨论

  2014年12月2日,北京阜外医院医生昌克勤去世,年仅42岁。

  随后,北大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在微博中发言:“由于昌克勤医生的死亡时间距离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因此不能认定是工伤。”此言一出,迅速引起医疗圈热议工伤时间界定存在不合理。

  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职工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应当视为工伤。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讲,昌医生的死亡不能算作工伤获得赔偿,但可以考虑通过个案认定来维护权益。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从立法精神对劳动者的保护而言,48小时以内或者以外都应该认定为工伤,只要其死亡或伤残是由超强度劳动所造成,希望以后的司法解释可以完善。

  遗憾的是,他的话目前只能归类于“呼吁”。

 

  浦东张医生离世:医生是否该带病出诊

  浦东新区某医院外科医生张某患病后一直坚持值班,发病初期判断为重症肺炎,后来确诊为感染H7N9禽流感。从发现到离世仅仅过一周。

  张医生的同事认为,他病后之所以带病上班,主要因为科室人手不够,一个医生请假,可能就连累其他医生值班24小时甚至更长。一时间,医生是否应该带病工作的讨论甚嚣尘上。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带病工作不应得到社会推崇,尤其是在医院,医生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护不好,又怎么能救治病人。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长助理王帆博士称,医生的健康不是个人的,往大处讲,还会影响到医疗体系的质量,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患者理解。

  麻醉医生频猝死:一个群体令人担忧的生存状态

  2014年1月18日,安徽某医院麻醉科医生吴辉在家中猝死,年仅32岁;3月20日,江阴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李峰值班时猝死,年仅38岁;再就是前面提到的麻醉医生昌克勤突然离世。

  这只是麻醉科医生悲剧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麻醉医生群体的生存状态备受关注。

  在我国的很多三甲医院,麻醉医生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连续24小时、48小时加班值班的现象并不鲜见。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4位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应该配备31万麻醉医生。实际上,目前中国麻醉医生不足10万人,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国家卫计委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黄宇光建言,应该在麻醉界开展一次大型调查,用数据说明麻醉医生的执业现状。

 

  两周两医猝死:折射医生普遍过劳

  2014年10月12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5日,同为该院的骨科肿瘤专家丁易突发心脏病离世,年仅48岁。两周内连发两起医生突发疾病死亡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医生群体普遍过劳。

  过劳死医生的主要特征是: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多为重点科室的骨干力量;对自身健康多有忽视;常见死亡原因多为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突发造成的心血管急症。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午休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甚至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十分钟。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个小时,几乎所有医生曾连续工作过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除此之外,目前泛滥成灾的学术会议为医生带来很多困扰:不参加,担心错过相关信息影响科研进程;参加,每次需要耽误天两三天时间。紧张的医患关系同样在某种程度上让医生压抑。

  医生接二连三离去,理应唤醒社会一些改良行动。若长期无动于衷,真的就成为彻头彻尾的悲剧。健康界谨以此文纪念因公逝去的医生,也是对社会改善医生生存状态的呐喊。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