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旧情难忘石库门:上海人的家族港湾

作者:董正 陈刚毅 · 2015-03-25 来源:凯风上海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埠后的上海涌入外国人和外地人,迫在眉睫的住房问题催生了石库门的兴建。由于当局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建造中国古老的深宅大院,不少来上海的外来人口就建造了一批西洋的传统建筑,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采用了院落式,一个一个的小院落串联起来,就形成了联排式楼房。当年来沪的外来人口在上海建造了一大批石库门建筑,供家族居住和出租。近百年的时间流逝,当年的建造者已经逝去,但他们中不少后代还居住在这些老房子里,石库门成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避风港,从石库门内一户户普通人家的变迁可以折射着出不同时代的精神。

  石库门的建造者

景安里建造者后人介绍祖父建造石库门时的情况

  延安中路上明德里的房产投资者吴耀庭的后代吴荣真如今还居住在这幢祖父建造的弄堂内。据介绍吴家祖籍无锡,家里开有面粉厂、纺织厂、钢铁厂等,明德里内122幢是他祖父来上海后建造,除自己居住外,全部租售,由于建造时间不同,被分为老明德里和新明德里。吴荣真骄傲的介绍,这里的房屋建筑比现在的一般小区房子都要好,房间有3.7米层高,冬暖夏凉,当时建好后,每幢房子只有一户人家居住,由于家家都有汽车,所以她祖父特意建造了停车间,现在被改建为托儿所。据了解,当年由于良好的居住条件,著名导演陈铿然、胡心灵,著名演员龚秋霞、徐琴芳、路明,著名摄影师周达明,著名舞蹈家胡蓉蓉,著名画家、鉴赏家倪禹功,大光通讯社社长邵虚白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都曾在此居住。

  而居住在济南路上景安里内72岁的王庭栋老人介绍这条从自己一出生就没有离开过的老弄堂也是自己的祖父建造。他的祖父13岁从宁波来上海,从小工做起,后来自己搞建筑,曾经在上海建造过码头,至今上海社科院内收藏的当年宁波商会会员名录里还能找到他祖父的名字。1922年,当他祖父有了一定资本后就和其他几个投资者一起建造景安里供家人居住,景安里内以前有30多幢房子,王家占有四分之一。王庭栋回忆,由于当年祖父是搞建筑的,建造房子时,连图纸都不用,每天在这里指挥,一砖一瓦亲自经手,只是由于老人用不惯马桶,就没有建造新式的卫生设施,留下了遗憾。

  旧情难忘石库门

76年前,石库门建造者的全家福

  石库门建造者的后人们在这些老房子里几乎居住了一辈子,却依然舍不得搬走。王庭栋说这里的老邻居很多都是从小玩到打的,家里包了馄饨,会给左右邻居每户送几十个,别人家里做了好吃的也会给他们。吴荣真喜欢听越剧、看电视,就会约一些有相同爱好的邻居来家里,她说:“还是老房子老邻居好。”

  而老房子也承载着太多老人们的回忆,肇周路上志成坊建造者的儿媳叶芳英老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结婚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如今四个儿女都在外面都买了房子,但是她还是要求儿女们与她住在一起。她说这所房子有着她和老伴半个世纪的身影,她与爱人结婚五十多年,从未红过脸、吵过嘴,一直是互敬互爱。爱人去世后,住在这里成为了对丈夫一种纪念。

  石库门的文化记忆

石库门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

石库门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中式木门

石库门房子左右并列联成一排,每排呈平行状,与弄堂通道相连

江南名居的特点在石库门里都找得到

  由于当年石库门的建造者大部分都来自江浙,石库门里融入了许多江南民居的风格。石库门里常见砖雕、木雕、马头墙等典型的江南园林元素,石库门的单体平面结构是中国传统院落住宅形式,内部融合了江南各地的建筑特色。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中式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弄口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式牌楼。

  虽然这些建筑格局大致相同,但在内部细节上总有一些差别。老人们解释当年有很多住户会根据自己的背景和文化素养自行改造,在一幢院落的大堂里,可以看到槅扇门上雕有中国传统的金钱花饰,天井上部的木雕栏杆上刻有带有江南特色的传统人物,栩栩如生。

  在石库门格局里,至今还能找到一些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这些房子左右并列联成一排,再将一排的建筑平行并列起来,与弄堂通道相系,四周围再绕以店面房子,形成一个封闭、完整的聚居小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