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都江堰历史上的四个永恒瞬间(图)

2015-07-17

 

  竹笼杩槎古法截流

  都江堰延续至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使用特有的竹笼、杩槎、篾席等河工技术,采用“古法截流”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淤淘滩,维修堤堰。到了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就是“开水”。如今,随着现代河工技术的发展,“古法截流”已不再使用实际工程中,仅用于清明开水的表演仪式上。

  离堆象鼻石

  宝瓶口右侧有象鼻石,与离堆相连插于江中,俗称“象鼻子”,传为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所凿。据《灌记初稿》载,有此象鼻缓冲,进入宝瓶口的水流,徐徐吐出,不致冲击为患。每当漂木过宝瓶口遇到危险时,漂木工则跃至象鼻石上逃生。象鼻石后来毁于1947年的一场大水中。

  离堆古园婆娑姿

  早在清代,原名“桑园”的离堆古园就已经是“川西第一名园”,山水相融,景致之妙,西蜀无有出其右者,邓锡侯参观了离堆古园后,挥毫题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时过境迁,其中的一些景致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

  岷江漂木

  都江堰的功用除了灌溉、航运之外,主要用于岷江上游所伐树木的运输——漂木。古代岷江上游地区与川西平原交通不便,要将大量的木头运出藏区难如登天,勤劳智慧的人们便用利用河流的力量,将木头运送到都江堰,然后打捞起来,输送到所需的地方,这种运输方法延续了数千年,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岷江才结束了漂木。

  这些瞬间已成永恒,只有通过图文记载探寻历史的足迹。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