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东街西宫八埭头 即将消失的上海地标

2015-10-28

  城市变化日新月异,这些即将消失的地标,是市民心中抹不去的经典。从徐家汇电脑城到西宫,从曹杨路市场到“杨浦南京路”,上海一系列区域今年正在改头换面。

 

  再会,八埭头——曾经的“杨浦区南京路”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作为平凉西块的代名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

 

  埭,音dai,在沪语里的意思是“排”。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树浦工业兴起。1908年,天主教会在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供职员和工人居住,“八埭头”由此得名。此后,周边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日盛。

 

通北路扬州路拐弯角上的老房子,二楼木质围栏,极像上海老照片里的临街茶楼饭庄。

  上海老弄堂风情的“贫民窟”

  曾经在杨浦区当过多年中学英语教师的已故著名作家程乃珊,曾写过一篇文章《情系八埭头》。她回忆,八埭头全长不过三四百米,却是电影院、清真馆、医院、布庄、理发店、教堂、学校……一应衣食住行,都可在本街区自行解决,且价格肯定比市中心便宜。八埭头就是杨浦区的“南京路”。“我作为班主任常去那一带家访,行走其间,觉得这里的石库门弄堂与棚户,老年人与青年人,邻里街坊,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八埭头”逐渐成为了上海“穷街”的代表。这一区域街坊大多为旧房危屋,设施简陋,人口密度高,困难群众多,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昏暗、潮湿的危旧房屋里,多户人家共用一个灶间,烧水做饭有的仍用煤球炉。

 

进入21世纪,这里更出名的,是通北路海鲜夜市排档。

  有望重现“杨浦南京路”胜景

  据了解,“八埭头”地块的动迁改造将分三期迁出。今年下半年,“八埭头”的旧改就将基本完成,而未来其“杨浦南京路”的胜景有望重现。与此同时,八埭头周边的石库门弄堂也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滨江豪宅”。

 

  再会,太平洋数码——曾经的徐家汇“数码王国”

  2001年正式开业的太平洋数码二期走到了它的终点。这座矗立在徐家汇核心商圈长达14年之久的数码巨无霸已关门停业,从华东地区最大的数码城之一到因业态“过时”而被淘汰,令人唏嘘。它的谢幕,也标志着“买电脑到徐家汇”逐渐成为历史。

 

  世博会法国馆设计者、法国雅克公司给出的方案是“不规则的五边形”。建成后将成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新商场。

  根据徐家汇商圈改造规划,太平洋数码二期停业后整体拆除,新建大厦将以休闲娱乐为主。同时,百脑汇、太平洋数码一期也将大规模压缩数码类产品经营面积,增加餐饮和生活用品。

 

  潮起终有潮落时

  在老上海的记忆里,大千美食林曾是徐家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92年,台商黄海伯在徐家汇投资建造了这个以融合东西方各式菜系为卖点的超大型餐饮大楼,一时轰动上海滩。彼时,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和太平洋百货“还没有影子”。

  十年后,大千美食林人去楼空,在原址上取而代之的,正是太平洋数码二期。而随着太平洋数码二期的进入,徐家汇商圈从过去的“餐饮王国”,一举转型为由太平洋数码一期、太平洋数码二期和百脑汇三家协力打造起来的“数码王国”。

  从大千美食林到太平洋数码二期再到以休闲餐饮为主导的场所。徐家汇数码城的转型似乎是一个轮回,有好有坏,有伤感有喜悦,这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回忆与节拍。

  徐家汇重生计划

  2015年,徐家汇启动开发3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重生计划,强力巩固上海第一副中心的一哥地位。

 

徐家汇连廊系统整体方案效果图

  “徐家汇商圈空中连廊”一期于2015年落实推进,空中花园平台连廊将串起T20(西亚宾馆)、美罗城和太平洋数码二期,同时对接现有徐家汇天桥。

 

徐家汇商圈部分重建项目效果图(资料照片)

  徐家汇中心、徐家汇商圈空中连廊、太平洋数码重建、西亚宾馆重建、美罗城改造、港汇恒隆广场提升、徐家汇源、徐家汇教堂广场改造等项目,将徐家汇的城市功能带向“高端”以及“生活的美好体验”两大内涵。

 

  再会,西宫——曾经的“小大世界”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在1961年初正式开放的,1979年定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并沿用至今,曾经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

 

算是西宫最老的照片了吧,还是“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名字。

  老里八早的“西宫”简直就是文青的聚集地!改革开放前工会会员凭工作证进去,不是会员则需买门票入内。当时里面有影剧场,图书馆,阅览室,还有游泳池,溜冰场及多种电子游艺设施,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人乐园,被市民称为“小大世界”。

 

  西宫的激流勇进,当年游客可谓络绎不绝

  西宫就像是儿时的玩伴

  上世纪80年代,“西宫”添置了不少大型游乐设施,相继成立了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后来,“西宫”分成老西宫、新西宫。

  上海人一般管老西宫就直接叫西宫,武宁路前门,曹杨路后门。集中的是一堆摊头,卖饰品、眼镜之类的比较多。还有做指甲,接头发,纹身的。

 

  在老西宫马路斜对面、东新路武宁路口的则是新西宫,一幢4层的楼,主营服饰类,有卖那种“大兴”名牌耐克阿达之类的。对了,还有当年很时髦的大头贴。

  90年代初那会儿,西宫还经常举办展销会,既有卖服装的,也有卖食品的,比如炸猪排、烤羊肉串、蛋筒冰激凌等。西宫溜冰场、游戏机厅、花鸟市场、实惠点心店……简直就是学生们下课后的乐园。

 

升级为市级综合文化休闲活动中

  确实,五十几岁的西宫在现代化都市中,显得有些老态龙钟、格格不入。

  根据新规划,整片区域以文化展示、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商务办公和交通换乘为主。新入驻的市工人文化宫,定位为“市级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市级综合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原来一些老建筑包括景观湖、假山等景点全部保留,一些附属小市场及临时搭建全都拆除。这样不仅令“西宫”升格,为上海西部增添一处市级文化设施。

 

  再会,东街旧货市场

  东街在那里?面对这个问题,恐怕大多数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摇摇头。作为申城老城厢里的一条小马路,东街曾在沪上名噪一时,更一度是黄浦区的“明星地标”。

 

  东街位于小东门到大东门之间,早年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段。1910年7月4日《申报》有记载:禁止车辆通过东街,可见它的热闹程度绝对不输给四牌楼路和方浜路。之后,随着新的马路不断崛起,才使东街日益没落,最后变成了马路旧货市场。

 

  “淘旧货”成为永久回忆

  那时一般人的工资只有40-50元,买一只上海牌手表(120元)、永久牌自行车(100多元)、红灯牌电子管无线电(96元)是要花很大很大力气的。怎么办?淘旧货咯!

  上海人精明是出了名的,买零件自己装,一根钢丝八分钱,一只外胎五元钱,就在马路旧货市场里掏,拼拼凑凑,最后六七十元搞定一辆自行车,这其中的成就感如今已成永久的回忆。

 

  四大旧市成“过去时”

  由于每天会回收处理来自各地的废旧产品,东街市场对周边的居民日常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乱堆物、杂音扰民等现象更是让居民苦不堪言。黄浦区相关部门已从10月9日起拉开了对东街、学院路及周边顽症整治的序幕。

  东街市场的即将消逝,也预示着上海旧货市场的基本终结。老上海市民或许记得,上海曾有“四大旧市”一说,指的就是四条著名的马路旧货市场;虬江路旧货市场、牛庄路旧货市场、中华新路旧货市场和东街旧货市场等。

 

曹杨路果品市场里已拉起市场关闭横幅。

  再会,曹杨路水果市场——上海最大水果市场

  曹杨路水果市场开业18年,占地40000多平方米,是上海最大的专业水果交易市场,市场内有商户五六百家,主要功能定位是批发。但不少市民会专程来这里采购一些价格便宜的果品,年销售量最高时达70万吨,年交易额占全市果品交易60%以上。

 

市场内摊贩正在打牌消遣,市场内地上都是垃圾。

  粗放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近年,曹杨路果品市场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中心城区发展需求,交通、市容、环境、治安、卫生、食品安全等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周边居民也被市场带来的种种问题困扰。

  曹杨路果品市场包括9家经营主体:银泉果行、宏益果行、曹杨水产、铜川集散、山华果品、北海果品、申琥商行、铜川副食品等8家水果市场和五星农贸市场全部在关闭范围内。其中,银泉果行、宏益果行、曹杨水产、铜川集散已在今年6月和8月底分批关闭,本月底前完成其他5家的关闭。

 

一名商户仍在进行水果交易。

  大部分商户搬迁至青浦

  大部分商将搬迁至青浦的三处市场,其中青浦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已签约完成300多家商户、青浦华新小商品城将入驻200家商户、华新一处新建市场可容纳170家商户,还有部分商户分流到浦东与嘉定市场。商户迁移工作进展平稳,目前已经搬离450家。

 

  再会,石库门——曾经的上海标志

  石库门是一个与上海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名字。

  石库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住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又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

  石库门曾一度容纳超过六成上海人,但由于居住密度过大,“七十二家房客”时代的上海,石库门一度成为居住环境恶劣、破旧、拥挤的代名词。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与城市改造,曾经的石库门里弄,却成为追忆上海百年历史的最好依托。

  石库门里弄正在消失

 

  2011年冬天,“大中里”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始建于1925年的“大中里”曾是上海市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里弄之一。

 

管理人员在已搬走的人家门口写一个“空”字。

  2013年,一群老上海人和一串阴雨连绵的日子,一同送别新闸路上的“斯文里”。这是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史料记载,1914年,一英籍犹太妇人阿谷向广肇山庄业主购地陆续建造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旧式里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时,已建成700余幢。

  仅仅几年工夫,除了大中里、东西斯文里,还有慎余里、褒德里、余庆里、师善里、积善里、公和里、董家渡……

 

  2015年1月,“逸庐”所在的济南路185弄整体开始搬迁。目前,老弄堂里还剩下七八十户人家,其中就有“逸庐”的一大家子。

  有专家称“逸庐”的门头是全上海石库门之最,其中牌匾最大,雕花最饱满,属于精品,应明示保护。这里,曾是外国人驻足留念的地方,也曾是诸多电影中唯美片段的背景。

  根据相关资料,在解放前,上海约有20万石库门里弄建筑,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已经约有70%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至十四五的旧城改造计划,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将要消失。

 

位于泰兴路上的老石库门建筑。

  专家呼吁石库门申遗

  作为上海独有的文化遗产的石库门,其重大遗产价值已经得到全市各界乃至国际范围的广泛认可,是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

  学家学者呼吁:上海应该将申报石库门世界文化遗产纳入十三五规划,建立专门职能机构,制定石库门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将部分石库门纳入保障房体系,建立准出入机制;设立石库门专项保护基金,建议政府每年从土地收益拿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石库门的保护与利用;制定调整石库门的容积率等相关政策以保障石库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