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安徽安庆桐城六尺巷 做邻相让佳话代代传

2016-02-24

 

  六尺巷遗址。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就发生在安庆桐城市西后街与五庙园之间,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两家为宅基起了争执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桐城博物馆唐红炬副院长说,这段史料详细记述了六尺巷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故事的主人公张文瑞,即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他幼读经书,过目成诵。康熙二年(1663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升任侍读学士,十六年奉命入南书房,凡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将西安门内瀛台之西的房子赐其居住,开创了词臣赐居禁城内的先例。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再调任礼部尚书,充《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实握宰相之权,所以家乡人称他的府第为“宰相府”。

  这条六尺巷在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封信化解了矛盾

  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张英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大家争相传颂,交口称赞,使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

  六尺巷收入《名胜词典》

  几百年宰相府已被拆毁殆尽,但六尺巷的故事却没有被人们淡忘。1956年11月,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微妙的中苏关系,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吟咏了这首诗的后两句,更赋予这首诗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今的六尺巷旧址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3年安徽省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决定在六尺巷遗址就地恢复原貌。六尺巷现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慕名寻访观光的游客常在此驻足流连。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到安徽桐城去的游客,参观六尺巷是必备项目。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