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走进孟连抚司署 聆听“金色王宫”的呼吸

2016-03-29

 

孟连宣抚司署

  抚司署,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的王宫,土司称为“召贺罕”,意为金色王宫之王,在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人们习惯称为土司府,普洱孟连土司府是云南最大的十八座土司府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也可称作当地傣族土司刀氏的衙门。建筑座北朝南,总面积10248平方米,建筑面积6738平方米 ,衙门最初建于公元1406年,曾于清朝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被烧毁,现所见的土司府于公元1878年重建,重建用了41年的时间(1878——1919年),从1289年到1940年最后一代傣族土司交出官印为止,刀氏家族世袭28任土司,历时660年。2006年孟连宣抚司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这里,从一件件出于孟连的文物原件到来自于民间的各种神秘传说。每一件物品都静静诉说着一段历史,默默展开一个民族的步伐历程。让人会觉得自己仿佛步入在一条历史长河的湍流之中,聆听着岁月的呼吸,感受着数个民族生命脉搏的跳动。在一种平静、缓和的空间中用自己的思维与理解去还原曾经的历史与岁月的流程。

  宣抚司门堂为二叠小歇山飞檐斗拱大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充分体现儒家思想的物质载体,即衙门,其型制规模代表着整组建筑的等级,是房屋主人社会、“门第”的明显标志。衙门前后设置4个突出的小阙,观其细部及风格,显然出自晚清白族工匠的高超技艺。

  议事厅是整座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为三重檐歇山顶杆栏式木构建,议事厅长24米,宽15.8米,高10.26米,由6排47棵杆栏柱组成,房屋的外檐起翘,方格窗、斗拱、木雕等采用汉式建筑装饰,形成别具特色的傣汉建筑风格。木雕内容大都是双凤朝阳、犀牛望月、鹬蚌相争、宝象升平等汉族典故,斗供上方姿态各异的象鼻却傣味十足,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独创精神。议事厅分上下两层,楼上是土司及官员商讨政务,颁布政令,任免官员,审理案件的地方;楼下设有地楼和坐栏,是土司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土司以民同乐的地方,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土司下诏书给勐啊村芒朗寨的民间乐队及各民族的表演队到宣抚司署表演。

 

宣抚署正厅

  沿楼梯上二楼才算进入议事厅,最醒目的便是土司“台座”,土司与大小头人们议事或判案时,盘腿坐在高高的“台座”上俯视部下发号施令,这是效仿皇帝高坐龙椅指使文武百官,治理国家大事,行使皇权的心理表现。傣族多习惯于席地盘腿而坐,但若在这种场合,土司席地而坐,显不出土司的权贵地位,只好设一个“台座”,这样既利用空间位置突出土司的身份,又与传统的生活习惯相适应。“台座”后小门下面设一楼梯,以供土司议事时上下;“台座”左右摆设华盖、门戟与香炉,通常汉族官署中门戟排列于衙门前厅左右。这种形制建筑在中国仅此一例。为了便于生活,左厢房开了个侧院门,厢房山墙的装饰别具一格,图表为一雌一雄凤凰,这是傣族人民用来象征爱情的图腾。

  议事厅、东西厢房与正厅围成一个四合院,相互间有回廊相通,使土司的生活区和办公区有机融为一体。东厢房为一楼一底硬山顶沿廊式建筑,是部分官员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现为博物馆的民族服饰及工艺品陈列室,西厢房是土司子女的卧室,现为博物馆的土司服饰及兵器陈列室。

  正厅为一楼一底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楼上为土司及夫人的卧室和会客厅。正厅的西侧与厨房相连,厨房是典型的傣族杆栏式建筑。正厅二楼是土司和家人的住房和密室,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孟连土司却同时有几个配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调整与周围土司头人的利害关系。明朝以来,缅甸掸族、老挝、泰国及西双版纳、瑞丽的傣族头人、拉祜族头人,都窥视着孟连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以各种手段威胁孟连土司,要他臣服,其为了维持自己的世袭权力,一是求助于当朝皇帝,二通过联姻,加强与周围佤族头人、西双版纳傣族贵族、拉祜族头人、缅甸掸族贵族,甚至汉族、彝族上层的血缘关系。这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顺应了边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愿望,孟连傣族与西盟佤族世代友好就是一个例子。正厅楼下是孟连土司的部分重要历史概况。既然来了,就好好学习一下。孟连土司自1289年建立政权——木连路军民府至1949年结束土司制度,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统治达660年,共有二十八任土司在任为官。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