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贵阳白沙巷:曾经的名门老宅如今闹热深巷

2016-04-25

 

  破败院子。

  白沙巷,在贵阳老城区护国路和富水路之间。对于这里,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记忆标签:对吃货来说这里是美食聚集地;在老一点贵阳人的记忆里,这里是刘统之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那些没有明文记载的故事传说;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里记录的是幼儿时代的“上学堂”记忆。

 

  巷内景象。

  肉香不怕巷子深

  从中山东路与护国路的交接路口,往护国路方向行几十米,往右边缺口进入,不远处就能在墙壁上看到蓝色路牌:白沙巷。

  顺着路牌所指方向往巷子深处走去,一路不少跑腿公司、美食外卖的电瓶车奔驰而过。再走不远,就可看到多家小吃店挤着大量食客,拐弯处的烤肉店火烧得正旺,伙计灵活快捷地翻烤着烤肉。太阳伞下,食客们正在等待美食。

  说起白沙巷,在贵阳吃货们看来就是烤肉的聚集地。一到夏天,附近办公楼白领、住户大量聚集在这里吃烤肉喝绿豆汤,这里特有的胡辣椒蘸水更让烤肉风味突出,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在百度上输入“贵阳白沙巷烤肉”就能够搜到相关结果4740个,类似“贵阳最具口碑的烤肉”、“资深吃货眼中的贵阳八大烤肉店”等等贵阳烤肉推荐链接中总有白沙巷的烤肉,很多外地游客在网上发出贵阳美食的提问中,最佳答案中也包括白沙巷烤肉。

  白沙巷美食中,吃货眼中盛名最旺要数“宋文成烤肉”。这家老店已经开了30年,在大众点评网上被评为“非常有生活气息的烤肉店”,属于“肉香不怕巷子深”的典型。

 

  巷子内。

  破败院子老砖墙

  在吃货们眼里“不能错过”的白沙巷烤肉,味道一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白沙巷里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老巷里旧时光模样。

  白沙巷不长,缓慢步行也就十分钟以内的路程。巷子也不宽,电瓶车会车也要放慢速度。走在巷子中,蜘蛛网一样的电线纵横交错,穿着睡衣的行人,站在路边三三两两聚头聊天,老城街坊里的生活气息十足。

  除了生活方式的“从前慢”气质外,白沙巷内至今保存着一些老式住宅的样子。在白沙巷3号则是破败的房屋,大门位置全是肮脏的生活污水,往里看去是个大杂院,黑暗潮湿,红砖斑驳,杂草丛生。

  从护国路进入,很快就能看到大段老式砖墙。黑色砖块,有年代感的砖块排列方式,底部位置则是大石块的基石,老砖墙中间的旧式小窗,处处透着时代感。在中间一段,老墙上长满青苔和杂草,俨然已是立体植被景观。

 

  刘统之先生祠。

  大气祠堂成历史

  高人气美食,时代感老砖墙,是白沙巷的向外名片。而在远一点的岁月里,这里的标签是名门大宅。

  在白沙巷2号的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大门口,还另有一块石碑标明此处身份: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刘统之先生祠。因为幼儿园正在上课,大门紧闭,记者不得入内。从外观看,刘统之先生祠大气宏美,新近刷成的黄色墙体,鲜艳显眼。大门是民国时代典型圆拱门,中西合璧的风格,门顶位置有刻字:刘统之先生祠,署名为“南海康有为”。从外墙张贴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刘统之先生祠建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整座宗祠布局缜密,雅致美观”、“拱形大门,二进二院,配以东西两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黑墙青瓦。”

  综合祠堂外的文字介绍和记者查询资料,刘统之先生祠建于1917年,时任财政厅长的张协禄所修建,时任贵州省长的是刘显世,张则是刘显世的“四大台柱”之一。1919年张协禄因政治斗争失败服毒自杀,刘显世将这座私宅转了过来,为纪念自己的父亲刘统之,改名为“刘统之祠堂”。

  豪门大院,历经转手,两个家族,几代人,这个祠堂在贵阳人的记忆里有着很多故事。

 

  祠堂大门。

  乡绅致力办教育

  故事未经明文记载,而关于人物的贡献,却是有确切记录的。

  “刘统之先生原籍兴义,是积极发展教育的乡绅。”在如今的刘统之先生祠的门前介绍中,这样的几个字成为刘统之先生的关键词。

  刘统之对兴义当地的教育事业的贡献,在贵州史学研究者们看来,不得不提他重建“笔山书院”,选拔和资助40余名学子东渡日本求学,而这40名学子中,包括后担任参议院议员拒绝曹锟用5000大洋拉一张选票贿选的刘显治、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后策划护国运动、创办大厦大学、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王伯群(本报曾作报道)以及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

 

  康有为题词。

  “刘统之的贡献,首先他是黔军的创始人之一,他早期办有团练。”贵州人物史专家、省文史馆馆员厐思纯在接受贵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刘统之的贡献除了创办黔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的笔山书院培养出来大批人才,向黔西南乃至贵州乃至全国输送大量政治家和军事人才。今天黔西南的发展,也跟他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而如今,曾经刘家名门老宅,已经变成幼儿园。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刘统之,以他命名的祠堂继续用于教育,在厐思纯看来也是“很有意义”。

  在白沙巷内,刘统之先生祠外,听见墙内幼儿笑声阵阵。曾经的历史烟云,似乎已经消散在普通老城慢生活中,关于这里的记忆,年轻一点的贵阳人记忆里更为清晰的或许是关于幼儿时代的欢声笑语。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