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他比海瑞更铁头 几次让张居正下不了台

2016-08-16

  明朝中叶,尤其嘉靖前后,世风日坏,犹如一滩污塘。皇帝迷于酒色,一心修玄,只求长生;大臣贪赃枉法,相互倾轧。国内外危机四伏,“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

  有人说,时穷,节乃见,这是真言。因为就在这个时节,大明官场走出两位大臣,风骨凛然,卓立如松。第一位是一代名臣海瑞,人称海青天。而另一位,则是陈于陛。

 

  (海瑞<左>;陈于陛<右>)

     初显气节:直面帝师张居正

  海瑞做官,官风很硬,敢于对权贵下手。当时,胡宗宪手握直浙兵符,深受朝廷信任。其子胡柏奇北上任差,一路而来,洋洋自得,经过淳安时,因为驿站公差略有怠慢,就大发雷霆,将公差倒吊鞭打,甚为狂妄。

  所有官员面对胡宗宪的儿子,不发一辞,唯唯诺诺。

  可是,海瑞却不这样,他拍案而起,一声令下,将胡柏奇抓住,狠狠惩罚了一通,而后致信胡宗宪,“驰告宗宪”。胡宗宪对此哑口无言。

  更为厉害的是,海瑞直接上表奏章,责备嘉靖皇帝:“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这,就是典型的为民请命,拼得铁头撞金钟,只求问心无愧。

  而陈于陛在这一方面,丝毫不亚于海瑞。

  比如,海瑞面对的是皇帝,而陈于陛面对的,是更难对付的内阁首辅、帝师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代一代名相,在任时,力行改革,“通识时变,勇于任事”,让日益衰弱的大明王朝东山再起,延长了百年岁月。以至于后来,万历皇帝信任到把权力交给他,称他为先生,而自己甘愿做一傀儡。

  张居正“遂居首辅,手揽大政”,所有人见了他,都唯唯诺诺。

  可是,从始至终,唯独陈于陛不买账。

  一次官员调动,当时的陈于陛在吏部任职,恰好掌管这一事。张居正想提拔一个自己的亲信,特意叮嘱陈于陛,暗地给予照顾。可陈于陛坚决拒绝了,他认为,为国选才,应持心如水,不要丝毫偏袒。

  张居正气得咬牙,又无可奈何,只有暂忍。因为,当时还是穆宗皇帝在位,穆宗是陈于陛的学生。

 

  (影视剧中的张居正)

  不久,又有一件事让张居正下不来台。

  原来,他的几个仆人路过汝南,仗着宰相做后台,沿途马蹄哒哒,气势如虹,给地方摊派差事,索要土特产,导致一路怨声载道,鸡犬不宁。但当地官员碍于宰相权威,一个个缩手缩脚,不敢言语。

  当时的陈于陛任河南参政,他闻讯大怒,马上派人将这几个仆人抓住,惩罚一通。虽然几个仆人乖了,地方也一片安宁,可陈于陛又一次得罪了张居正。

  最终,在穆宗离世、万历登基后,张居正立即打压陈于陛,使其难以在朝廷存身,只得告老回乡。

  清朝的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话,用在海瑞、陈于陛身上,也不失准确。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秉直正直。

    廉洁奉公:不收受一分一毫

  一般持事公平、嫉恶如仇的官员,也多是清廉如月。在这一点上,海瑞与陈于陛不相上下。

  海瑞的清廉,是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做淳安知县时,公务之余,就穿着粗布衣服亲自舂米。唯一奢侈的一次,是母亲过生日,他去街市上转了半天,“市肉二斤矣”。

  还有,他七十多岁那年,兵部送来的柴金多了七钱银子,他眉头一皱,将这七钱退了回去。

  在奢侈之风日盛的明中期,海瑞的清廉,真是一个传奇。

  而陈于陛更是玉壶冰心,清明如水。

  他任工部侍郎时,曾督修京师建设。这是一个肥差,前朝后世,有很多人借此之名,大量私吞公款。可陈于陛是一个例外。

  在工程修建中,他“条算明白,中官莫能窟穴,节金五万余”。将账目一笔笔算清后,共节省五万两银子。连同账簿,陈于陛将银子一齐交给朝廷,分文未动。

  和他一块监督工程的宦官白着眼睛,一文钱也未能贪到。

  这时,已经是张居正死后,陈于陛第二次出山。明朝宦官权力之大,历朝历代无出其右,他如此对待宦官,除了清廉,更可看出其耿直之态,丝毫未改。

 (陈于陛像<右>)

  还有一次,在陈于陛任“总督漕运兼巡抚风阳”之职时,他整顿风气,杜绝贪污,一时官风纯良,海内称最。

  这时,其母过世,他得回家守丧,有下属官员告诉他,漕运余金有十三万两,依惯例应属于巡抚。

  陈于陛摇头拒绝了。他将十三万两银子分为两半,一半接济读书人,一半送给养济院,救助孤寡老人。他个人则按朝廷规定,取了二百金做为路费,借一帆风,向故乡而去,也向着无边的清风明月而去。

     刚正不阿:百姓的父母官

  海瑞任职过尚宝丞,也就是为皇帝掌管印玺,陈于陛也担过此职。一般能当这个官职的,都是为人正派、处事正直者。

  海瑞做的最大官,是吏部右侍郎,副部级高官。他死时七十三岁。史书谈及其死后情景是:“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御史王用汲见了他的凄惨,流下眼泪。由于海瑞无钱,无法置丧,王用汲等凑钱,才让一代清官入殓。百姓闻讯,自动罢市。海瑞灵柩返回故乡时,“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陈于陛的情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年张居正掌权后,陈于陛辞职回乡,锄豆南山,“家居兼亲课子,为圃为农”。有宦官出京办事,路过这儿,问当地人,陈于陛在干什么?有一田间老农指着远处另一农夫说,那就是陈于陛。

  宦官特意来到陈于陛家,看到的是土墙黑瓦,白木门窗,没有院墙,门对一湾青山,刚回来的陈于陛则满头大汗,布衣草鞋。后来,宦官“中贵乃叹息去”。

  一代京官,先帝恩师,贫寒至此,实在亘古未有。

  陈于陛死时,年五十三岁,官职为户部尚书,正部级高官。可他家中贫寒,儿子竟无钱置办丧事。后来,还是皇帝“赐祭葬”,出钱置办,一代名臣方才入土为安。

  海瑞是海口人,陈于陛是曲周人。两人相隔千里,可身上都秉承了一种浩然之气,一种清廉之风。海瑞死于1587年,陈于陛死于1596年,不知活着时,两人是否见过面,如果有,想必他们一定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吧。

  生在同一时代,两颗铁头不怕刀砍斧剁,只愿为民请命。他们是大明官场的两朵荷,是千年历史的两朵荷,是汉文化涵润的两朵荷。有官如此,实乃百姓大幸。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