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穿越历史:走进奉行“兼济天下”的白居易

2016-09-05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双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在他的一生当中,一直奉行着“兼济天下”的夙愿与行动,他美好的品格同他的诗文一样被后人所推崇。

  白居易早慧。相传,白居易六七个月能识字。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在文思上都比较“早熟”,但在识字方面,好像还没有人打破白居易的记录。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东郭宅的一户小官僚家里。白居易出生时家境微寒,家人大概是感慨立足社会的艰辛,为他取名“居易”。他从小就与众不同,六七个月的时候,他的乳母指着“之”、“无”两个字,读给他听,白居易尽管还不会说话,却似乎记住了。之后,无论是谁让他指认这两个字,他都能明辨无误。后来,还出现了一个以此为典故的成语,形容稍认得几个字,读过几天书的人为“略识之无”。

  白居易早年乐忠于讽喻诗,讽喻诗的价值在于政治,而不在于文学,即他曾在诗歌中所描述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的讽喻诗揭露了中唐时期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不体恤民情的真实嘴脸,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其代表作有《卖炭翁》,诗人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诗句来反映当时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

  白居易在官场因直言上书而遭到贬谪。他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上任后第二年深秋,一天傍晚,白居易到浔阳江边送客,主客登船饮酒,酒过三巡,珍重的话恰好说完,但离别的悲叹似乎还压在心间,推窗望去,水波微澜,一轮明月浸于江间。忽然,水上传来动听的琵琶声,顺声而寻原来是一位独守空船的妇人,在用琵琶排遣自己的寂寞与哀愁,白居易对素味平生的琵琶女的同情和共鸣,便有了《琵琶行》的问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警示我们即使你漂泊到天涯海角,即使你暂时感到举目无亲,只要你怀着一种善良的情怀,就一定会在陌生的人群中发现共鸣。

  与《琵琶行》堪称双壁的是他早年创作的《长恨歌》,以历史题材为主,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悲欢离合、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用生花妙笔把这个故事描写的既生动引人,又缠绵悱恻,“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因两人的爱情不能天长地久,而引起的一种永久的缺憾,正是那段回肠荡气的爱情悲剧,留给人间永久的遗恨。

  被贬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由“兼济天下”,迅速而全面地转为“独善其身”。但他没有选择归隐,而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世无争。在诗文创作上也与之相辅相成,描写闲静恬淡的生活。

  白居易晚年偏爱香山寺的清幽,自称香山居士。他曾出资为香山寺新修经堂。居住在洛阳期间,洛阳龙门有一段河滩,礁石连绵,来往船筏常在这里遇险。白居易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开凿险滩,疏通航道,由于他为香山寺修建经堂全部积蓄都已捐出,他只能拄着竹杖四处游说,最后,终于得到几位僧友的资助。在844年,龙门八节险滩得以疏通,可谓“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诗人生前想着人民,人民自然念着诗人。846年白居易去世,家人将他葬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北侧琵琶峰顶。最常去他墓前祭奠的还是洛阳百姓。他们把醇香的美酒洒在墓前,以致墓前常成泥泞,那芬芳的酒香,恰似诗人芳香四溢的高尚品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