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怎样创作的

2016-10-17

  

  众所周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而这一杰作在千百年书法史上,像一座登峰造极的丰碑名闻遐迩、令人倾倒,成为后人至今不可追攀的书法高峰。那么,王羲之是怎样创作出《兰亭序》的呢?

  1、兰渚山,历史传说中的美景胜地

  兰渚山,位于绍兴城西南20华里,水平如镜般的鉴湖蜿蜒曲折、贯穿其中,沿途山高林密、风景秀美。相传,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他没有屈服,而是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回国后,他重视发展农业,在荒凉的兰渚山上种植兰花,在葛山头种植可织布的葛草,与百姓一起同甘共苦、振兴国力。兰渚山由此得名,成为人们向往的美景胜地。

  每年春天,兰渚山的兰花遍地开放,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人们鉴赏着清香四溢的兰花,品味着历史传说中越王勾践的故事,对眼前的美景有了更多情感释怀。于是,兰渚山下那条涓涓流淌的小溪得名兰渚,依山而立的村庄叫作兰上里,之后人们在这里建古祠、造兰亭,举行一种叫做“修禊”的宗教仪式,吸引更多人来此观光。据说,每年阴历三月上旬,当地官民都要来此清洗一番,认为这样可以扫除晦气,带来运气。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这天,王羲之邀请当时正在绍兴游玩的文人学士、至亲好友前往兰亭游览,目的就是去兰亭举行一场“修禊”仪式,以此向神明祷告,祈求神灵保佑,免除灾荒,消除祸患,避免疾病染身,在仕途上平安无事、大吉大利。一行42人乘船游览鉴湖沿途风景,在兰渚山下兰亭古祠做完“修禊”,来到祠前一条弯曲的小溪流旁边,面对清明澄澈的潺潺流水,兴高采烈,吟词作赋,畅谈兰渚山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

  王羲之坐在小溪的上流地带,吩咐侍童拿来醇厚芬香的绍兴老酒,然后把酒倒在一只越瓷青花碗里,微笑着对大家说:“诸君,修禊事已经完了,现在已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吃饭之前要喝酒。这酒怎么喝呢?我先敬上一碗,然后把酒碗放入溪水中,让它顺水漂流而下,若酒碗在谁旁边停留,谁得罚酒作诗。诸位觉得怎么样啊?”对王羲之提出这种新鲜奇特而又高雅有趣的游戏活动,众文人纷给出响应。王羲之高喊一声:“那就开始了!”接着将酒碗放进溪水里,让它随水漂流下去。众人的一双双眼睛盯着这只酒碗,看它漂流到谁的身旁停下,然后笑着看那人从水里拿起碗把酒喝干,再静静地听他吟出一首诗来。接着,王羲之在上游又斟满第二碗酒,再让它随水漂流下去……

  有关上巳节,节期为三月初三这天,又称“重三”、“春禊”。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一篇中,就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节,当地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汉族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都在这一天进行。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即开始“曲水流觞”活动。觞,系盛酒的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后来逐渐成为上已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却一直盛传不衰。到了清代,后人为纪念流觞曲水,在兰亭建有一处流觞亭,亭的周围木雕长窗,外面走廊环绕,古香古色。亭内墙上挂着一幅“流觞曲水图”,生动再现了当年王羲之等人修楔雅集的情景。图中,有的低头沉吟,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醉态毕露,着实令人叫绝。

  3、兰亭序,一篇妙笔生花的千古奇作

  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成诗两篇,十五人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午饭过后,众人小息时,有人提出将刚才“流觞曲水”之作抄录出来,王羲之觉得极是,即吩咐书童取来笔墨纸砚,按赋诗人官职和年龄辈份大小,依次把刚才所赋成的诗作抄录纸上,然后把诗作一一挂在墙上。大家读着墙上的诗,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地评说起来。这时又有人提议道:“诸位,今日兰亭雅聚,实属学界盛事,兴味可谓空前。刚才各位所作诗赋,都已把这次集会盛况形之于笔墨,可谓诗中有情,诗中有景,情景交融。唯独这所有诗赋,尚缺一提纲挈领的统帅作品,我等何不推选一才人抒写序言式文章。”对此提议大家齐声称妙,几经推让后,最终由王羲之执笔写序。

  此时王羲之正酒酣,兴致极高,听了大家的提议,也不推辞,吩咐书童拿来文房四宝。只见王羲之摊好尺把长的一张蚕茧纸,伸手拿过一支鼠须笔,稍作沉思便挥毫书写起来。众人见王羲之精神饱满,满面红光,笔锋所到,玉石为开,所写字与行像山泉流淌,曲折自然,清澈有声,真是笔笔见功夫,笔笔见性情。“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不一会功夫,王羲之便把《兰亭序》写好。

  书童将《兰亭序》挂在墙壁上,大家看了更是啧啧称赞不止。王羲之听了大家的称赞,以为不过是一些客套话而已,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等到他站到壁前仔细看时,不觉大吃一惊,眼睛也为之一亮:自己从来没有写出过这么满意的作品啊!真可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龙飞凤舞,铁划银钩”、“形美神丰、矫健拔挺”,这此近于玄虚的赞词也不足以形容《兰亭序》的书法之美,将自己的理想志趣、人生追求,以及兰亭盛会的美好景观,与笔下流泻出来的点画线条融为一体,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回到家后,王羲之仍用鼠须笔、蚕茧纸书写了几十本《兰亭序》的复本,均不能及在兰亭写的那一本。事实上,书法艺术就是这么奇怪,刻意写好,常难以写好;心态超脱反可能写好;如果书法风格和书写时的心态正好吻合于“自然”、“心”与“书”水乳交融,那么,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后人欣赏《兰亭序》,真切领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