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奇特风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里对骂才开心

2017-02-08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要到这一天才算结束。元宵节这天,各地有的舞狮庆祝,有的地方吃元宵、观灯、猜灯谜,但在重庆开县,则有一项饶有趣味的风俗——“对骂”。元宵节这天,人们搬着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皆尽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还有很多奇特的风俗。今天的档案时空,大周末带您看各地元宵节的风俗,提前祝您元宵节快乐!

  越骂越兴旺,越骂越红火

  明天见了面,仍是兄弟伙

  开县温泉镇古名温汤井,是当时川东四大盐场之一,经济繁荣,市场繁盛。旧时,温汤井每年元宵节之夜,河东与河西两岸,都要在两边的山坡上燃放蜡烛和点灯,叫斗亮。所谓斗亮,就是比赛谁的蜡烛和灯点得多,点得亮。当地人认为,斗赢的一方,一年中将会更加兴旺发达。

  斗亮的蜡烛不但多且又粗又长。斗亮的灯是用大瓦钵盛上菜油或桐油,用鸡蛋粗细的棉线作灯芯。每到元宵这天傍晚之时,便开始斗亮。刹那间,两岸山坡上烛光明亮,灯火辉煌。由于无人也无法去评判斗亮的胜负,于是就衍生出两岸相骂,这就是对骂。斗亮对骂相沿成俗,竟成了温汤井一个流传数百年的风俗习惯。

  为什么要骂?怎么骂?

  骂谁呢?开初是骂对岸一方,没有特指的对象。骂的内容不外乎说对方比不赢,比输了,因此就有一句经典骂句:“叫你妈过来背蜡蒂把儿!”

  “蜡蒂把儿”就是蜡烛燃完后,剩下的那一小节竹棍。这明显是在奚落对方没有蜡烛,比输了。李宗羲曾就温汤井的盐业事,上书成都布政使说,温泉镇人“民素强悍”,由此可见当地人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叫“妈过来背蜡蒂把儿”带有明显的辱骂性,但既然是对骂,自然就没有好言语。

  后来的对骂对象,就直指个人。参加对骂的,除了在那一天想要寻求刺激,找乐子的人外,还有穷苦百姓。旧社会的底层百姓一年到头受苦受累还遭欺压,平时不敢表露,这一天则能借对骂一泄胸中怨气。同时,河东、西两岸的地方帮会还会专门动员,雇人参加骂阵。被骂的人也多是对岸有钱有势,结怨尤深的人物。

  当时,温汤井两岸各有盐灶数十座。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东西两岸在各引岸内的争斗,势成水火。(引岸,指由政府给各盐场划分的指定销售盐的区域。)为争夺引岸市场,温汤井两岸的灶户各自成立了“场商公会”,场商公会又和两岸各自的帮会组织密切相关。所以,每年元宵节,两岸帮会都要领头组织骂阵队伍参加对骂。至于骂的内容则非常粗俗,常常揭露被骂者的隐私丑事。

  虽然对骂时多指名道姓,但依照当地习俗,被骂者是不能向骂人者进行报复的。如果骂人者要骂自己本岸一边的人,就要借对岸指桑骂槐,温泉人称“骂躲躲句”。

  在对骂的双方中也有并无矛盾,甚至关系相当要好的。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在元宵节时借对骂开玩笑,是人们寻求刺激,追求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

  习俗再现 两岸烛光熠熠

  1950年,对骂被政府作为一种社会陋习而禁止,斗亮的习俗也随之消失。几十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温泉镇斗亮的习俗以一种全新的形态重新出现——

  1990年元宵节之夜,温汤井初中的几个学生到学校教室玩耍。他们将同学放在课桌里的蜡烛搜了一些出来,(那时经常停电,学生便买些蜡烛放在课桌里,用以在停电时点着上自习课)。然后,他们将这些蜡烛点燃放置在校园的围墙上。温汤井初中所在地原是一个寨子,位于街道河西靠清江河中心的地方,而且地势较高。那一排排熠熠的烛光,十分显眼。特别是对岸河东的居民看得最清楚。于是,一些居民很快买来蜡烛,在自家门前的街沿上点燃放置。河西居民见此状况,也纷纷效仿。这年元宵节,河两岸的街道烛光闪闪、十分美丽。

  第二年又是元宵夜,温泉镇两岸无论居民、企业、机关,家家都在自家的街沿上、窗台上、阳台栏杆上,按每30厘米左右的距离,放置点燃的蜡烛。

  温汤井地处狭窄河谷中,两岸街道沿着山势逐级向上修建。是夜,温泉镇由下而上,一条条的蜡烛光带,像一条条发光的火龙。这光龙倒影在两岸之间的河水中,闪闪烁烁,似动似跃。那美艳动人的景象,实在令人陶醉。这年元宵节,整个温汤井烟火耀空,人流如潮。其热闹景象,无法言说。从此,温泉镇年年元宵节夜晚,都要点蜡烛。

  不公就要骂,不平就要说

  如今在开县,元宵对骂这种奇特风俗是否还能感受到呢?2006年,央视《乡土》栏目在当地录制节目时,听说了这个民俗,于是召集大家在河两岸重现对骂的场景。后来,当地一些文化工作者对这个民俗进行了改进。如今的这一民俗,有音乐、有脚本,更像是一台元宵的“秀”。

  这种变化,也是大家认可的。毕竟以前日子过得苦,大家用这种方式为的是发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啥子话都扯得出来。现在日子好了,虽然风俗不能丢,但低俗也不能要,可以相互揭短,提意见,就是不准说脏话。

  在开县温泉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的吴先生说,去年元宵节,他们镇上搞的元宵对骂活动,剧本就是请当地70多岁的文人刘方亮来写,刘回忆当年的对骂该如何骂,语言是怎样的,他认为这个对骂的风俗,展示的还是当地人豁达豪放的性格,勇于坚持真理,是非分明的可贵精神,它惩恶扬善,酣畅淋漓,坦诚泼辣。通过对骂,骂出了一年来的积怨,释放了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愉悦了心情,对来年的生产生活增添了精、气、神。

  这或许就像剧本里写的:温泉怪事多,百姓真坦率;不公就要骂,不平就要说;越骂越兴旺,越骂越红火;明天见了面,仍是兄弟伙;风俗成定局,世代相传播;今天说不完,明年往下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