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如何有效防止《鬼吹灯》式盗墓?

作者:花花 · 2017-08-04 来源:凯风清韵

 

  盗墓小说《鬼吹灯》由于情节惊险刺激,成为这两年的热门IP。继《寻龙诀》《九层妖塔》《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之后,目前又有一部《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正在热播。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把剧情安排在了六十年代,讲述胡八一年轻插队时的一段盗墓历险。作为“摸金校尉”后人,胡八一依旧是“罗盘在手,天下我有”,在墓室中成功闯过一次次险境。不过真实的盗墓贼可不一定有这么幸运。有盗墓者就有防盗墓设施,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

 

  ▲电影《盗墓笔记》情节

  盗墓者的“智慧”

  中国自先秦就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说法,王侯将相更不用说,他们的陵墓建得恢宏大气,墓中财宝多不胜数,普通富户也会有几件随葬品。

  有财宝就有盗贼,盗墓者分为官盗和民间盗墓者。每逢乱世之时,便是陵墓遭盗掘的高峰期。例如《鬼吹灯》提及的“摸金校尉”就是曹操所设。

 

  ▲传说中“摸金校尉”的标志

  民间自然也有一批盗墓者,他们通常会结伴而行,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然后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许多大墓武装得十分严密,有墓道石、防盗层、券顶等,但是它们也都有相对薄弱的地方,就是幕墙和墓底。因此,盗墓贼在盗掘一些大墓时,盗洞都打在墓墙或墓底处,但当盗墓贼看到墓墙和墓顶都太坚固了,实在无法下手,就采用两个竖井中加一个横井的方法从墓底突破。他们先打一段竖井,深度直达墓底,开凿一条横井直接通到墓葬的正下方,再向上打一段竖井,然后深入陵墓获取宝藏。通过这种方法盗掘的陵墓很难被别人看出来,墓的墙壁、顶部都没有任何的破坏,但是里面已经空空如也了。

  据现代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的殷商王陵区,西区大墓8座,东区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盗,残留遗物极少。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记述道,早期盗墓者对墓室位置判断极正确,他们会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的大盗坑,坑口紧贴着墓室四壁。这个盗坑会直达墓室椁顶,此时墓葬内的椁室尚未腐朽坍塌,盗墓者可以直接进入其中,把室内的财物席卷而去。

 

  ▲盗墓工具

  盗墓者的N种死法

  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必然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盗墓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鬼吹灯》里,胡八一进到墓室里时,总要先在角落点上蜡烛,烛火灭的话就必须立即撤退。这在小说里的说法比较玄幻,但实际上根据防尸气来解释,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人尸体腐烂时散发出来的气体,一旦弥漫开就会使人呕吐甚至晕厥,有些得恶疾、传染病死后的尸体还会产生尸毒。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贼会在打开棺盖后立即撤到安全地带,等尸气散去。古代有很多给棺木放气的方法,比如在棺材上钻一个洞,然后把放出的气体用蜡烛点燃,让它烧个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据说尸气会在蜡烛上形成一道长长的蓝色火焰,看起来非常阴森。

 

  ▲电影《鬼吹灯》剧情

  胡八一到底是虚构的小说人物,事实上,大部分墓穴建在地下,空气不流通,除了尸气外,还有很多“毒气”足够致命。最常见的就是一氧化碳,这种气体的毒性是古人在炼丹过程中被发现的。先秦、秦汉时期贵族、有钱人的古墓就很喜欢用它来防盗。这些墓里大多都有“积炭层”,那些碳多是烧过却又没烧彻底的炭灰,这种烧法是最容易产生一氧化碳的,许多盗墓贼死于此。

  很多陵墓为了防盗,会在墓里设置机关。最常见的就是陷阱、伏弩之类的杀人工具。这方面的盗墓措施,首推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修始皇陵“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显然为防盗之用。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关相灌输”,装饰与防盗二者兼之。防盗墓机关到了后世,又发明出流沙、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一系列。

 

  唐代段成式曾在《酉阳杂俎》中写过这样的故事,一群盗墓贼盗掘了一座古墓,下掘数十丈,碰到一堵石门,而且用铁水浇缝,极为坚固,盗墓贼便用羊粪浸泡,因为羊粪的酸度很高,对铁质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没想到几天之后,当门被打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盗贼逃出后不断投石其中,投了十余次之后,箭似乎放完了。盗贼们再次进入,又触发了机关,数十个木人出来又伤数人。最后,盗墓贼看到南壁有大漆棺,用铁索悬在半空,在大漆棺下金玉珠玑堆积如山。盗墓贼纷纷上前抢夺。棺材的两角忽然喷出许多细沙,很快没至膝盖。没来得及逃出的都被沙埋死。

 

   ▲电影《盗墓笔记》中的机关

  终极防盗墓法则

  从法律上说,刘邦建立汉帝国后,设守冢人,官方正式开始禁止盗墓。此后历代对于盗墓都有严格的法律禁止,比如唐代法律规定各种盗掘墓葬者,罚处劳役,流放远方;已经打开棺椁的,处以绞刑。

  而在民间,盗墓行为更是带有“挖人祖坟”的迷信色彩,为世人所谴责。宋人编著的文言小说《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盗墓的故事,大多以盗墓者掘陵后遭鬼魂索命而暴死为结局。

 

  ▲电影《盗墓笔记》情节

  然而不管是法律禁止,还是盗墓本身的高风险,亦或是被世人谴责的不良名声,都阻止不了前赴后继的盗墓者。

  如何真正行之有效的防盗墓?如何在死后得到真正的安宁?

 

  ▲考古工作

  其实,早在孔子时就看得很透彻了。

  《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国正卿季平子死后,他的儿子和部下准备以美玉、珠宝作为陪葬品,孔子听闻后前往劝说:“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死者,安用之?”

  墨子同样主张“节葬”了。包括后世文人在作品中反复提及秦皇陵被盗之事,更多还是为了表达提倡节葬,反对奢靡的意愿,给予君王“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的警醒。

 

  ▲陕西省富平县两盗墓贼被困墓穴,报警后得救。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