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韩信拜将 这让刘邦对项羽有了全面的认识

2017-10-16

  韩信拜将,是从草鸡变凤凰的典型。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显示出他真正的能力,就被刘邦挂予帅印,成了汉的大将军。

  刘邦设大将军的目的是为了北上三秦、东出函谷,与项羽争夺天下,所以他择良辰吉日、斋戒、设坛场,如此隆重的形式就是为了一个官职,一个能统领大军与项羽进行大会战的大将军。

  设坛拜将那一天,刘邦底下的那些职位较高的将军一个个都兴奋得不得了,都认为这个大将军的职位应该是自己的。刘邦的这些将军大部分都是跟他一起在芒砀山当强盗,或者在沛县起义的,同是沛县的人,彼此之间都很了解,实际上都是半斤八两,所以,他们很自然地都觉得自己能胜任将军这个职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等到刘邦点了将军的名字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因为被刘邦点名的人是韩信,一个专门负责搜集军粮的督粮官,一个小小的治栗都尉。

  刘邦底下的人很震惊,因为他们大多是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对于大将军这个人选,他们认为能选上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能人,能者上、庸者下,另一种跟刘邦关系好的人,就像他们这帮人。当然,即便跟刘邦关系好,那也得有能力才行,因为这关系到争霸的大业、无数人的生死,他们相信刘邦不会儿戏。

  刘邦让韩信当大将军,他自己心里其实都没底,但是没办法,看在萧何的面子上,他还是厚着脸皮,忍受着底下人诧异的目光,拜韩信为大将军。

  其实,韩信拜将对刘邦的人来说会感到诧异而已,对于战国时期的人来说,就不算什么了。战国时期的游学士子几乎都是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或著书立说来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一夜成名,他们这些人最缺的就是一个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机遇是双向的。才华横溢的人缺少一个平台来展示,而一个平台也缺少才华横溢的人来丰富和充实。秦孝公治理下的秦国和商鞅便是如此,刘邦的集团和韩信也是如此。

  刘邦得到韩信,可以说是捡了一个很大的便宜,不仅仅因为韩信是个军事奇才,战必胜、攻必取。对刘邦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韩信对项羽的了解。

  韩信原本是追随项梁的,项梁死后,他又跟了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获得重用,项羽却偏偏没有采纳。所以,他才会转投刘邦,来到汉中。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问韩信:“将军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吗?”

  韩信没有回答,先是问了刘邦一句:“大王要向东争夺天下,对手不就是项王吗?”

  刘邦点了个头:“是啊!”

  韩信接着再问:“大王您觉得在勇猛强悍方面,您能比得过项王吗?”

  刘邦无奈地说道:“这个确实比不过。”

  刘邦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让韩信很有好感,他向刘邦鞠躬一拜,说:“我也觉得大王比不过项王。但是,我曾经在项王手下做过官,我就跟您聊聊项王这个人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着,他历数了项羽的七大缺点、过失或者不足:

  第一,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这说明项羽虽然勇猛,但是不会用人,只适合做个独来独往的大英雄,却不适合做领导;

  第二,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这说明项羽家教很好,待人恭敬有礼,但实际上他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太清了,时刻都保持着他那份贵族的优越感,而这在无形之中就拉远了他和手下人的距离;

  第三,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这说明项羽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做大事者不拘泥于小节,而他却恰恰相反;

  第四,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楚国的政治经济基础都比不上关中,项羽要在楚国建立霸业,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五,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任人唯亲,说明项羽做事不够公平,一碗水都端不平,又如何平天下;

  第六,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诸侯国不是项羽的后花园,他肆意妄为只会让自己的盟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

  第七,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说明韩信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对统治者的影响,而项羽却意识不到。

  这是韩信对项羽这个人的总结。韩信长期待在楚军之中,对项羽了解比较多,他总结了项羽身上所有的缺点,让刘邦对自己的对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刘邦正是基于他对项羽的了解,才能掌握楚汉战争的主动权,才能拉拢足够的盟友,才能够把握住项羽心思的变化,与项羽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周旋,最终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而项羽却目空一切,连对自己的对手都没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再好的牌也会被他自己打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数完项羽的缺失,韩信才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第二,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第三,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刘邦要平定天下,第一步就是要平定三秦,所以韩信接着就向刘邦分析了一下平定三秦的可行性: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分析的可行性一方面说项羽的分封三王的不妥,另一方面就是拿刘邦约法三章来说明反其道而行之的现实效果。理论分析如果不能落实到实践之上,那它就永远只是个分析而已。只有拿实际例子来说明,才能更有效地证明这个分析的可行性。

  韩信的一席话彻底打动了刘邦,被发配到汉中,他心里一直都很迷茫,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而韩信的出现正好为他指明了一个方向,一条极有可能通往成功的路。而这些是张良和萧何所无法提供给刘邦的,因为他们跟项羽的接触并不多,对项羽的了解也是有限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