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清朝军队是怎么构成的?后期如何演变的

2017-12-10 来源:近代中国

  清朝军队的构成变化很大。早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就逐步发展出了八旗制度。这一时期八旗兵是清军(后金军)基本构成。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的一种牛录制度发展出来的。牛录最早为一个临时的十人狩猎单位,首领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以此编制女真部属,于1601年设立了四个旗(分别下辖若干牛录),以旗帜颜色命名,即黄、白、红、蓝四旗。后又于1615年,增设四旗。增设的旗的旗帜在原来基础上镶边,除红旗镶白边,其余镶红边,成为镶黄旗(镶又俗写作厢)、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原来的四个旗则分别称为整黄旗(整又俗写作正)等。

  在每一旗内,辖五个甲喇,一个甲喇辖五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兵丁,固山即是旗(其后八旗兵扩展,固山成为旗下单位),首领称固山额真,汉语称做“都统”清统一前,投效的汉人及归服的蒙古诸王公,也分别设为汉军旗,蒙古八旗。清前期基本保持在二十万左右。

 

  八旗旗帜

  满清入关后,收编了前明等军队,又新招收了汉人加入军队,采用绿色旗帜,称为“绿旗兵”,又称“绿营兵”。康熙朝三藩之乱等战事频仍,八旗兵入关之后又安于享乐,不堪重用,故此康熙帝主要利用绿营兵进行军事征伐,绿营兵称为清主要军事力量。清代绿营兵基本保持在六十万左右。

  嘉庆朝白莲教起义,由于贪腐盛行,八旗兵、绿营兵以糜烂不堪。为敉平叛乱,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建议设置团练乡勇。团练经费由主要地方自筹,是一种地方性的地主武装。

  咸丰朝天平天国起义,清军镇压不力,故号召士绅组织乡勇。其中曾国藩以戚继光治军之法编织军队,形成了地主知识分子为将佐,农民为士兵,以宗族、师生等传统关系为纽带的新式军队,称为湘军。湘军是清中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将领对晚清政坛有重要影响。除曾国藩外,左宗棠以湘勇收复新疆,李鸿章原出曾国藩幕府,以相似方法编练淮军(性质与湘军同,兵将主要为江淮一带人)。

 

  湘军编制草图

  19世纪70年代,有感于西方日益加紧的侵略及日本对台湾的威胁,清政府开始筹备海军,先后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但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几乎覆没;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尽丧。

  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改革兵制,裁汰原来的绿营、防勇,采用西法编练常备军。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一镇(师)新军,约1.25万人,张之洞在湖北亦练新军7000人。清政府原拟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1.25万人。后来只有袁世凯“北洋六镇”按计划编成,外省新军多不足额。直至清朝灭亡,新军总共只编有十四个镇又十八个混成协(旅),共计17万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