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平昌冬奥半程中国表现出自己水平 5块奖牌

2018-02-18 来源:腾讯体育

  平昌冬奥会17日赛程过半,16天的比赛结束了8天、102块金牌产生了55块。在这个时候我特别想说的是:中国代表团在比赛中基本表现出了自己的水平,因为我一向的观点是——奥运会的奖牌数量比金牌数量更能反映一个NOC的竞争实力。

  首先给出一组数据:

  2002年:半程成绩1金0银2铜,最后成绩2金3银3铜。

  2006年:半程成绩1金2银3铜,最后成绩2金4银5铜。

  2010年:半程成绩2金1银1铜,最后成绩5金2银4铜。

  2014年:半程成绩3金2银0铜,最后成绩3金4银2铜。

  比较过去四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可以看出:金牌的分布有前有后,但就奖牌分布而言,前半程和后半程差不多,而本届冬奥会的赛程和上届相比并无明显变化。

  去年,中国在所有冬奥会项目上一共获得了包括3块金牌在内的10块奖牌,因此我赛前的预测是:10块奖牌算完成任务,9块则与上届持平也能满意,至于金牌多少根本就没想,因为要靠命、要靠比赛进程中各种博弈因素的综合作用。

  半程过去,中国代表团获得了4银1铜5块奖牌,我认为相当地可以接受了,这样发展下去,得到10块奖牌不那么难。

  至于金牌吗?成事在天!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半程观感。

  1,开局的不好和变化有关

  “慎重初战”是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打好开局”是中国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成功经验,但这届冬奥会,中国的开局不好。

  开幕式前举行的比赛中,冰壶的混双是中国坐二望一或者坐三望二的强项,但输给了势均力敌的对手和逊色一筹的对手,这是不应该的。花样滑冰的团体赛中国应该派出自己最强的选手参赛,事后看来:在花样滑冰的所有五个项目里,以中国现在的实力,团体赛是最有可能拿到奖牌的项目之一。

  关于这两个项目的问题,我在前几天撰文谈过:

  就冰壶而言,不是中国的绝对水平退步了,而是职业化的趋势使世界改变了;

  就花滑而言,不是不应该拼搏双人滑的金牌,而是要更重视(不会在根本上影响个人项目成绩的)团体赛——花滑这项运动没变,但它的竞赛改变了。

  综合性运动会尤其是奥运会,和单项世锦赛的区别之一就是项目之间的彼此影响,冰壶混双和花滑团体,两个项目拿到一块奖牌,我们就会有赚了便宜的感觉,会影响军心、带动士气。

  至于同属开局项目的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根本就不在我想象的奖牌系列中:韩天宇是得过这个项目的世界冠军,但那是哪年的事?你再看看这个赛季选手们的表现,看看获得本届冬奥会金牌和银牌的那两位选手的表现,前三名里有过中国人吗?

  简而言之,就中国代表团而言,要总结开局不好的深层原因,就媒体而言,更要总结瞎忽悠人们群众的非专业判断问题——这都是变化造成的。

 

  2,短道的失利和格局有关

  虽然有时候我挺烦琰姐的,但在她担任中国滑冰协会主席之后的各种议论中,我却坚定地站在她这一边。

  前三天的开局之战之后,第四天的单板滑雪、尤其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变得很重要,我心仪的曲春雨虽然没能通过搅乱战局的方式拿到这块金牌或者帮助范可新拿到金牌,但也就是可惜而已,因为接下来整个赛场的大环境会变得对中国队有利——对此且拭目以待。

  中国短道队现在的实力不如以前,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短道速滑是所有冬季项目里全球化发展最好的。过去主要是亚洲板块(不只是中国韩国,还有日本,如果不是日本人把这个项目带到中国,不会有中国短道速滑的一切)和北美板块的竞争,但在今天,欧洲的水平提高得非常快,而且可以细分为西欧势力(荷兰英国)、中南欧势力(匈牙利意大利)和东欧势力(俄罗斯)。一句话,今天的短道速滑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短道速滑,过去的三四个对手变成了今天的七八个对手。

  其二,中国短道在国家队层面的危机,在于周洋、范可新、武大靖、韩天宇身后在这个周期里没有了强大追赶者,但这又不是李琰的问题,因为当初请她回国执教时,任务不是抓梯队建设而是弄国家队。而李靳宇能拿到银牌,难道不和教练指挥得当有关吗?就女子1500米这个项目而言,这可是我们在赛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成绩啊。

  其三,随着蓝立同志的日益步履蹒跚和退出江湖,项目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经常出现麻将牌里的“截和”和桥牌里“飞张”与“坚壁清野”的现象(比如说辛庆山那么优秀的教练,却在年富力强之际处于失业状态,更比如那么多优秀运动员改任教练之后,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受到足够重视)。这些东西,大赛之际要想详谈属于有病,但怎样建立一种公平合理透明的、即吸取外国经验又兼顾中国国情的项目发展战略,肯定是中国短道的重要命题(对那些我现在都不敢掺乎的其它项目来说其实也是这样)。

 

  3,雪上的成绩和布局有关

  假如这届冬奥会中国雪上项目的成绩好于冰上项目,我将会高兴地发声——中国冬季运动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单板滑雪刘佳宇的银牌,和中国在这个项目上以一种相当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方式提前布局有关,她在九年前就是世锦赛冠军了,她和蔡雪桐经常出现在例如Winter X Games那样的顶级职业赛事中。

  自由式滑雪也是这样,如果不是沈阳体院当年让不会滑雪的体操教练和不会翻跟头的滑雪教练跨项目地捆绑在一起,这个选手不会赢得这么多奖牌以及遥远的那块金牌——这一个例子,就使我觉得反对“跨项目选材”的论点居心叵测。

  但无论是刘佳宇蔡雪桐还是徐梦桃张鑫孔凡钰,她们再焕发坚持的激情是困难的,中国的这两个优势项目实力很强,但需要找出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来,以求让更多美丽的、并且最好年轻的面孔陈列在人们面前。

  还有一种布局也很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个项目,我看规则得改——

  其一,三分之二选手失败的比赛不符合奥林匹克的全部利益,就像当年国际乒联规定球拍两面的颜色,主要理由是“不能让选手总靠发球得分,那样观众会困惑:为什么这么高水平的选手却不会接发球?”

  其二,修改规则可以有两个方向,一种是要么像高山滑雪那样计算两轮总积分或者跳马那样计算平均分,或者像跳水那样计算几个动作的总积分,另一种是像单板滑雪那样计算选手最高得分(本届奥运会还从过去的两轮决赛变成了三轮)。

  其三,就裁判而言,存在着国际关系(最后决赛任何一个裁判的零点二分就能使结果逆转)问题,也有我们裁判打分尺度问题(全给自己选手打高分而给对手打低分的话就会全是无效分),而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对项目的话语权问题,就结果而言,相信这个项目的发展方向正在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这些想法如果对的话,能否实现就需要有所布局了。

 

  4,雪橇的突破和跨界有关

  空中技巧这种和体操尤其跳水很相似的项目,应该向我国夏季的优势项目取取经,这个问题其实由来已久——目前中国体育界强调“跨项目选材”是对的,但还应该有“跨季节”、“跨民族”、“跨地域”、“跨国界”等多重跨界意识——像空中技巧这样的项目,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跳水、乒乓球等项目在把握细节方面的经验。

  张培萌和耿文强在本届冬奥会上的交流,已经成为中国代表团不多的亮点之一,耿文强所取得的名次(以及韩国选手取得的更出色名次),已经足以证明跨项目的交流有多重要。

  中国的广大幅员和众多人口中,当然蕴藏着很多具有运动天赋的优秀人才,他们不缺乏基础能力,在解决了选材问题之后的问题、是需要建立这样一种认识逻辑——

  能力的提高基于方法的正确;

  方法的正确基于道路的选择;

  道路的选择基于战略的清晰;

  战略的清晰基于行业的合作。

  5,明星的闪烁和合作有关

  说中国冬季运动文化是畸形的或许言过其实,但它至少是片面的,例如著名的“北冰南展”,就是一个非常过时的命题。

  20年前的长野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就获得了8块奖牌,当时只有68个比赛项目,20年之后,当冬奥会的设项已经达到102个时,中国能否得到8块以上奖牌,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种片面体现在很多方面,就本届冬奥会而言,以下方面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项目文化的贫瘠。无论是中国体育界内部还是媒体和公众,视野里都只有少数人(即使对中国选手,关注“已成名选手”的程度也有点儿过分了),例如中国的优势项目和羽生结弦那样的世界级明星,而实际上,冬奥会的舞台上比夏奥会更容易出现传奇明星,因为数量太多涉及面太广,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其次是相对的差距。虽然看起来中国的成绩不会比上届逊色,但半程过后,日本代表团的成绩已经超过上届冬奥会,何况一个羽生结弦就能影响全世界,韩国的奖牌数还没有超过上届,但金牌数已经和上届持平,而且他们的进步是全面的。和这两个东亚近邻相比,中国的落后既是相对意义上更是绝对意义上的。

  再次是行业的壁垒。中国竞技体育面对的首要问题,我认为是怎样打破各种壁垒,其大的方面,包括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科技、体育与传媒等等,而就体育行业本身而言,既有处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诸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有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国家奥委会、国家单项体育协会、地方的体育主管部门和地方体育协会等等的关系问题。

  平昌冬奥会已经赛程过半,更精彩的比赛从来都在后面,最后的结语是:

  中国体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通过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来振奋精神和聚拢人心……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