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他挽救了垂死的大清王朝死后却未进入孔庙

2018-06-01

  “进入孔庙”,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儒家子弟们的最高追求,并非荣华富贵,封妻荫子,而是死后让自己的牌位摆到孔庙大成殿东庑和西庑,陪孔子、孟子等至圣先师们吃一口冷猪肉。这就是所谓的“从祀文庙”。

  

  曾国藩在政治上是力挽狂澜的中兴之臣,在文化上则是如假包换的儒学大师。他的一生,自然也免不了追求“从祀文庙”的资格。

  然而,越是追求什么,越是难以得到什么。曾国藩生前出将入相,在学问上、政治上、军事上做到很高的成就;死后享尽殊荣,被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但是,仍然没有得到“从祀文庙”的资格。

  有清一代,只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汤斌、陆陇其、张伯行6位儒学大师,进入孔庙。孔庙里面,没有曾国藩的名字。

  很多人为曾国藩打抱不平。因为进入孔庙东庑、并称“孔孟朱王”的王阳明,也未能完成“出将入相”的成就。曾国藩不但挽救了垂死的大清王朝,他在学问上的成就,也完全不会低于王阳明等人。

  

  其实,曾国藩还真有一次进入孔庙的机会。

  那是在1907年,刚刚成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将清朝初期的三大儒,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文庙。有人提出,可否将曾国藩一并入祀?

  当时,以军机大臣身份主管学部的张之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曾国藩亦将入文庙乎?吾以为将从祀武庙。”

  

  抛开这句话的戏谑成分,那么在张之洞眼里,曾国藩不过是一介武夫。

  张之洞为何有此一说呢?他自己作了解释,与“天津教案”有关。

  1868年,57岁的曾国藩从两江总督升任直隶总督,走上人生巅峰。然而,就在他担任直隶总督期间,辖区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事件。

  

  曾国藩在处理这件事件时,一味软弱退让。法国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不管法国人提出什么要求,他都满口答应。按照法国人的要求,曾国藩下令处死了8名中国为首民众,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到黑龙江一带,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

  消息传出,舆论大哗。曾国藩由此背上“卖国贼”骂名。慈禧太后也很不满意。她下令将曾国藩调回去重新担任两江总督,改由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

  在张之洞看来,曾国藩虽然饱读诗书,却对国际形势毫无见识。因为在“天津教案”发生之际,法国正在与普鲁士的作战中连吃败仗,连都城巴黎都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曾国藩没有看到这一点,依然屈服于法国人,不惜杀戮中国百姓以谄媚洋人,不过是一个一介没见识的武夫。

  

  张之洞一锤定音,最终曾国藩没有进入孔庙。当然,也没有进入武庙。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