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热到灰飞烟灭了?古扇为你送来清凉

2018-06-08

  进入夏季后,热浪接连来袭,在倡导低碳环保的当下,不少人选择用扇子来对付高温。如今市场上的传统扇子可分为蒲扇、羽扇、团扇、折扇这四类,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功能与气质,也使它们从简单的驱暑工具升格为承载中华夏日文化的特殊工艺品。

  羽扇

  轻巧儒雅

  单看“扇”这个字,它的一部分是羽,所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羽扇。今人知道羽扇大多是因为诸葛亮,这种扇子轻巧儒雅,既保留了羽毛的天然外形,又不乏巧妙设计,气流穿过绒毛间隙,能扇出自然的风感,而且毫不费劲,挥舞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羽扇是中国古代文人最青睐的扇种,因为穷人多用蒲扇、贵族用五明扇,而羽扇则不分贵贱。根据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羽扇赋》描述,战国时期宋玉就“操白鹤之羽以为扇”,时人质疑其“奚取于鸟羽?”宋玉为此作了一番解释,并提出“其在手也安,其应物也诚;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

  宋玉出身贵族,其所用的鹤尾扇算是很高级了,其实古代民间羽扇所用的材料都是极易获取的鹅毛或雁翎,这一类扇子统称为鹅毛扇。晋代鹅毛扇用羽八到十多支不等,羽毛还各有各的名称,如“千金”“合度”“阔度”“大屏”“二屏”“刀翎”。晋代羽扇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复杂,呈现出特异化的趋势。从选材上看,羽扇从较为普通的鹅毛、雁翎,逐渐拓展到雉尾、雕翎、鹰翎、孔雀翎等,先秦的鹤尾扇此时也重新流行起来。由于时间久远,今人对于晋代羽扇的造型仅限于推测。据了解,东晋顾恺之《斫琴图》(宋摹本)上绘有一持扇童子,其所持一长柄翅状器物,应为当时的羽扇。

  唐宋时期,由于团扇的出现,扇子逐渐为女性所用,文人用扇的风尚有所消退。而到了明代,由于士人法古魏晋,羽扇再次流行。一些明代文人特别钟爱羽扇,进而得出“扇,羽扇最古”这样的结论。明代一些绘画中出现了如《斫琴图》上的羽扇,但扇柄较之更短。

  清代虽不流行羽扇,但由于距今时间较近,因此现存关于羽扇的传世文物和文献基本都是清代的。据近代文人王廷鼎所著《杖扇新录》记载:“咸同以来,都下盛行雕扇(一种羽扇),王公大臣皆用之。一羽长尺外,阔一二寸。扇形长方,一扇列九羽为率,价须十金。若七羽、六羽者尤贵。羽出北口,赭质而白章,亦有黑白各半,又有上下全黑、中间寸许白者,名‘玉带’,值数十金,甚有至百金外者,柄用象牙。”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羽扇还大量出口国外,如今在欧美许多博物馆中都能看到极为精美的清代出口羽扇,它们显示出高超的制作工艺。

  现在市场上所卖的羽扇大同小异,可即便是这样一把看似普通的羽扇,制作起来也不是特别容易。羽扇制作通常要经过采羽、选羽、刷羽、洗羽、理毛、修片、缝片、装柄、整排、饰绒等多道工序。作扇之羽毛,以羽纯白者为上,择整齐洁净者为上,余料皆充粗扇料。如果要改变羽毛的原色,还需染羽。凡制作羽扇,羽片排列必须两边对称,一般只能在一只禽鸟身上拔取左右两翼同一位置的翎毛来配对成型。

  近代以来浙江湖州盛产羽扇,其扇柄也很有讲究。据《湖州府志》记载:湖城人制鹅毛扇“其柄即将羽管劈丝编织,大抵用鹅羽,其贵重者用鹤羽饰柄,用玛瑙、檀香链铜丝为钉铰,其价有至数金者。”现在湖州羽扇已很少有这么奢侈的了,民间羽扇柄多用竹木制成,有的采用山羊脚骨加工而成,山羊骨扇柄最大的妙处是久执手中不觉燥热。制扇艺人完成一把扇后,有的还要在扇柄上端把羽毛管劈成条片扎成一只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小菱角,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羽扇不易保存,古代留下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拍场上出现的清代羽扇价值虽比不上馆藏文物,但价格也明显被低估,其成交价最高不过数万元,还有一定上升空间。

  蒲扇

  古拙大气

  蒲扇又称蒲葵扇,它自古以来就是民间最常用的扇子,这种扇子造型粗放,使用时风感强劲,是户外驱暑的理想之选。制作蒲扇用的蒲葵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西晋文学家、植物学家嵇含在其著作《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蒲葵如栟榈而柔薄,可为葵笠,出龙川(今广东龙川县)。”由于蒲葵原产地离中原较远,所以学界普遍认为蒲扇的出现应晚于羽扇。

  蒲扇由于不受历代文人重视,所以关于其衍变的记载较少。蒲扇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先是选择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摘后日晒约20天,干后,色泽变白;再以水洗、烘干,并以重物压平;然后随葵叶的大小,剪成不同规格的圆形,再以篾丝、丝线缘其边,仍用其葵柄为扇柄。

  从收藏角度看,大多数蒲扇工艺价值都比较低,但市场上的蒲扇品种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可用作收藏的,比如玻璃白蒲扇、漂白编织蒲扇、烙画蒲扇等。

  玻璃白蒲扇是选择初发未舒的浅绿嫩叶,经过日晒,色泽晶莹洁白,再经水洗、硫磺熏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编织蒲扇是将玻璃白蒲葵叶剖成2~4毫米的细条,然后手工编织成杏仁形的蒲扇,并在扇面上以金银线、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烙画蒲扇是在扇面上烙画人物、山水等,风格古雅。其中双面烙画蒲扇是将两把形状、规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蒲扇缝合为一把,然后在正反两面各烙画相同的图案,可以两面观赏。蒲扇的扇面除了装饰以刺绣、烙画外,还有漆画,或用细针刺成各种图案。扇面的规格不一,大者长90多厘米,可以遮阳。扇面的边缘俗称细边,以金银线、绢、彩色丝线、篾丝、细长条藤皮等手工缠绕、缝制而成。蒲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蒲葵叶的柄,有的在柄外缠绕细长条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执于手中柔滑而舒适。高级的扇柄则另饰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竹材。

  烙画蒲扇中最有名的当属广东新会的火画扇。这种工艺品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款色高雅,美观大方。火画扇扇柄也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有用竹制的,中有棕竹、佛肚竹、斑竹、篱竹之分;也有用藤条缠柄的,并用胶片作夹,明角作钉。

  人们多认为蒲扇难登大雅之堂,实则不然。2012年时,北京一场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把晚清编织蒲扇,其最终以11.5万元成交,这么高的价格在各类古扇拍卖中并不多见。

  团扇

  华丽柔美

  团扇又称宫扇,是一种以圆形为基础形状的有柄扇,因其扇面材质多为绢,所以也称纨扇。团扇出现于何时很难考证,但应该不晚于西汉。西汉女诗人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唱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里的合欢扇指的就是团扇。团扇在唐宋时期大行其道,当时凡是说“扇”一般都指的是团扇。唐代的仕女图上经常出现团扇,这为学界和收藏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到了南宋,画团扇、卖团扇、藏团扇之风盛行,由此出现了团扇铺和专业的画扇商。明清文人墨客题画团扇已成为一种时尚,拍场上一些近现代名家题画的团扇经常卖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

  团扇虽叫“团”,实则并不只有圆形一种,古代团扇的形状千变万化,有椭圆形、桐叶形、蕉叶形、花瓣形、瓜棱形、马蹄形等。团扇起初男女皆可使用,而到了宋代以后,由于羽扇重新出现,折扇又逐渐流行,曲线柔美的团扇就成了宫廷妇女的标配。

  团扇现存文物极为丰富,其中清宫旧藏最令人惊艳。故宫博物院现藏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长约49厘米,宽约33厘米,扇作桐叶式,扇面图案是于黄色地上缂织一棵梧桐树,一只凤凰独立于树干,湖石旁牡丹绽放。扇配四方紫檀木柄,通体刻“寿”字描金,两端镶象牙,系黄丝穗。此扇为双面缂,配色自然柔和,缂工细致入微。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在清代,缂织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团扇制作上,且工艺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使织物两面的花纹相同,线条清晰平整,特别适合装饰扇子。清宫中有大量的团扇都使用了“透缂”的技术,但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消耗人力物力非常巨大,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由此可见清宫嫔妃生活的奢华。

  折扇

  潇洒轻便

  折扇想必大家都用过,但您未必真的了解。折扇的别称特别多,比较常见的有撒扇、纸扇、掐扇、摺迭扇、聚头扇、櫂子扇、旋风扇。折扇是各类扇子中最年轻的一种,可它的起源还是扑朔迷离。目前学界较为主流的说法是,折扇最早出现于汉末,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称作“腰扇”或“叠扇”,如《南齐书》中提到“褚渊以腰扇障日”,南朝乐府民歌《夏歌二十首》中唱道:“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然而腰扇、叠扇最初没有流行起来,以致于它们在唐代的团扇大繁华中销声匿迹了;到了宋初,世间更是不知有此类扇形。宋时,日本及高丽的折扇被大量引进,加之其工艺非常精细,连苏轼都感慨“精致非中国所及”,所以当时学者普遍认为折扇是外邦人发明的。

  历史上,折扇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皇帝。在影视剧中,乾隆皇帝走到哪儿都要拿一把折扇挥来荡去,还称其为“御扇”。其实不只是乾隆,据史料记载,明永乐皇帝也特别喜欢折扇,他曾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予大臣。在皇帝的提倡下,明永乐当朝折扇大贵,民间也纷纷效仿,文人们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

  明代士人间由于复古之风盛行,对于折扇还有一定抵触。而到了清代,折扇就百无禁忌、大行其道了。清代折扇扇面有白纸三矾的、五色的、糊香涂面的、捶金的、洒金的,极尽华美。清代折扇扇骨选材更是花样百出,有象牙的、玳瑁的、檀香的、沉香的、粽竹的。扇骨工艺则有螺钿的、雕漆的、漆上洒金的、退光洋漆的,还有一种镂空边骨,内藏极细小的三十二张牙牌的;有的折扇镂空通身,填满异香,空圆钉铰中还藏着极小的骰子;还有的扇骨模仿燕尾形状,骨钉铰藏在里面,外表一点儿痕迹也看不出来。这些奇异折扇的出现,使得扇骨成了后世一大收藏项目。

  折扇扇骨最好成组保存,十件一组做长方形囊盒,长方形,内为硬嵌,呈扇形展开排列。而扇面的保存,最好均裱册页或扇页,集锦成一册,折扇面则以推蓬装,上下翻,向上开版。而团扇面则裱成蝴蝶装,左右能翻,向右开版。单片则裱扇页,或双页为一合。一般扇面装裱均用挖镶法,扇面内窝,有利于扇面保护。

  总之,扇子在古代不仅仅是驱暑之物,更是观赏性极佳的文玩,在提倡低碳环保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下,扇子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正迎来双重回归。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