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姜子牙所讲述的仁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仁义呢

2018-06-30 来源:历史之家

  姜子牙一路向东,去接受他的封地的时候,并不着急。

  殷商帝国已经被彻底打败了。现在是去接收胜利成果,慢悠悠一路晃过去就行了,考察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吃点各地风味小吃。封地就在那里,又不会自己长腿跑了。

 

  半道,姜子牙迎面遇到了一个人。这个被称为“逆旅之人”的人叫什么名字,历史上没有记录。推测一下:这个人应该来自齐地,也应该很清楚当地情况。他知道天下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变了天了。他还知道正悠哉悠哉往东去的这个老头是谁,要去干什么。同时,也很清楚这个老头到了齐地之后,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因此,这个人应该有个明确的目的,一路向西就是迎接姜子牙,提醒姜子牙要做好准备,齐地正在酝酿一场抵抗运动,等待他们的是敌人的包围圈。如果没有其他的更明确的目的,这个人应该是“雷锋”。

  他给姜子牙的信号是这样说的:“我听说时机这东西很难得到,失去却很容易。我看你老哥睡这么踏实,肯定不是去接受封国啦。”

  姜子牙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在提醒我夜长梦多,抓在手里的才是鸟啊。必须要知道的一件事是,武王伐纣那阵子,商帝国正在跟东夷打仗,周王国等于趁机抄了商帝国的后路。应该可以推测,齐地当时是不服商帝国管的,现在周成了新帝国,凭什么一句话就把整个齐地给了姜家?所以,齐地有人是准备好要反抗新到来的殖民者的。

  姜子牙觉也不睡了,带着人连夜往营丘赶。刚到营丘,当地的抵抗力量就过去争地盘了,这是一次对新来的殖民势力有计划有组织的抵抗。还好,姜子牙先到了一步,早就做好了干仗的准备,因此也不算仓促迎战。

  通过武力征服和惠民政策的落实,新来的殖民势力很快还是掌握了齐地的实际控制权。对于有政治经验和管理手段的统治者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

  齐地的反对势力被清剿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用什么样的一种理念来执政,成为上层领导核心讨论的关键性问题。

  有一次讨论是在姜子牙和一个叫营荡的人之间进行的。营荡是齐国的司寇,职位不低,属于管理层核心成员了。按说,说话应该很有水平,也应该很有份量。

  文献上没记录有没有争论和讨论,只有简单的一问一答。这也是因为,在核心价值观念的表述上,从一开始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姜子牙问营荡该以什么样的核心理念执政。营荡给了两个字:

  “仁、义。”

  姜子牙一听,靠谱啊。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既然都是这么想的,就很有必要深入交流一下,找点认同。于是,姜子牙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

  “你说的仁义是个什么鬼?”

  营荡给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仁就是爱人,义就是敬老。”

  有那么点儿意思。姜子牙又问:

  “举个例子呗。”

  倒霉就倒霉在这两个例子上。同一个概念,解读起来往往有很大不同。营荡说:

  “爱人呢,就是有儿子也不靠他养老;尊老呢,老婆年纪比较大,做老公的也要拜她。”

  姜子牙听到这里,脸都黑了:

  “我打算是靠仁义治理齐国,你这是要拿仁义搞乱齐国啊。拉出去砍了吧。”

  这个故事记在《春秋繁露》,据说就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大作里。这样去看就很容易理解了。儒家的主张,理解怎么可能这么简单,长幼尊卑的关系涉及权利和义务、男女性别伦理等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哪像营荡说得那么简单。

  至于姜子牙怎么想,只能去猜。领导怒了,但是没解释原因,后果比较严重,营荡被砍了脑袋,到死估计也没弄明白,领导的仁义和他的仁义有什么根本区别。

  姜子牙所说的“仁义”是不是董仲舒解释的“仁义”呢?霸、王之道,都可以用仁义去解释,董仲舒和姜子牙本来也不是一路人,借个场景说个故事而已。

  不过,领导的心思真心不好猜啊。

  如果真有这么个故事,营荡死的够冤的。领导的马屁不好拍,谁能想到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会那么大呢?我的仁义,未必就是你的仁义。点到为止吧,其余的呢?呵呵也就行了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