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道德经》中人生有三知:知足 知止 知常

2018-11-10 来源:儒风大家

 

  知足、知止、知常是我国特有的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则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

  知足是一种心态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

  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

  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

  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

  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

  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祸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过错都源于贪得。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

  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

  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

  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

  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2

  知止是一种智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知止,即知进退。当行时则行,当止时即止。

  汉朝著名谋士张良,自辅佐刘邦入都关中后,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

  随着刘邦皇位稳固,张良更是遵循其行止有度的处事原则,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位置。因而在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得以保全自身,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曾国藩曾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知止的智慧,正是在于要认清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并且时刻警醒自己,行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红楼梦》中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幅对联写尽了世人心态: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被贪欲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头时,才发觉为时已晚。

  须得做到知止常止,才是立身长久的不败之道。

 

  3

  知常是一种境界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经》

  水流千里,终究向海;树高千尺,落叶归根。

  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恣意妄为,必定会招来祸端。

  顺应自然不代表消极无为,而是指行事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时机,倘若处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并尊重规矩。

  凡事不妄想、不妄做、不妄为,生活就可以稳定运行在既有的轨道上。

  需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顺应自然,相信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