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在人们眼里北宋是不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国家

2019-01-11 来源:童爷说事

  少林寺前,丁春秋以阿紫的性命要挟游坦之,使其挑战少林方丈玄慈。

  游坦之虽身为丐帮帮主,却不会“打狗棒法”和“降龙十八掌”,一出招便是邪门武功,为群雄所不耻。不嫌事大的丁春秋更是主动认领了游坦之的“冰蚕毒掌”乃星宿派绝学。

 

  丐帮帮主居然真的拜入了星宿派门下?在民族情绪高涨的北宋年间,丁春秋光是因身居西域番邦的外籍身份,就足够令中原群雄感到切齿仇恨。

  少林寺前炸开锅啦。就在群雄心痛丐帮百年清誉毁于今朝之际,忽听得山下传来一个雄壮有力的声音:“谁说星宿派武功胜过了丐帮的降龙十八掌?”

  自带小音响的男人来了。

 

  这个男人现在的身份是辽国南院大王,出行自然有小弟打头阵。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但听得蹄声如雷,十余乘马疾风般卷上山来”——把少林寺前非法集会的武林人士都给震住了。

  萧峰带的打手虽少,但造型很酷。一行高手俱是黑氅黑马黄金蹄,他们气势如龙地驰入人群中,因骑在马背上而显得鹤立鸡群。最后十八骑分两边排开,萧峰C位出场,对比无产阶级领袖游坦之,牛鬼蛇神俱乐部星宿派,势单力孤姑苏慕容氏,拖儿带女大理亲子团,和老龄化严重的少林寺领导层,可威风得多了。

  慑于男主光环,丐帮弟子中竟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乔帮主”三字,惹得萧峰不得不提醒他们,自己是萧峰而非乔峰,且与中原武林人士有着胡汉之别。

  97版《天龙八部》 中这位群演的表情管理非常优秀,那种明知不能相认又实在怀恋不舍的情绪令见者伤心。

 

  此时若萧峰告诉中原群雄,他身边那些亲兵的组合名曰“燕云十八飞骑”,恐怕更会激发汉人憎恶辽国的生理反应。因为辽国境内的“燕云十六州”,是宋太祖、宋太宗心心念念欲收复之地啊。

  那么问题来了,宋人言“收复”,用词是否准确?燕云之地原本是宋的领土吗?不是。

  燕云十六州为契丹所有,是公元938年的事,而北宋建国于960年。说宋朝初年疆域“几复汉唐之旧”,实在是夸大其词。远的不提,连朝阳区群众和石景山群众,当时都是辽国群众。

  时至《天龙八部》故事发生的宋哲宗年间,燕云之士在辽国统治下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如果燕云十六州是被契丹人用武力侵占的,那么作为中原正朔的继承者北宋,打出“收复旧地”以雪国耻的旗号,可说是非常名正言顺。但事实亦非如此。

  这块地是卖掉的。

  后晋政权卖燕云→烂账

  唐朝灭亡后天下分裂,中原地区依次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周。

  政权更迭频繁的直接原因是武将专权。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于是有朱温篡唐建梁,李存勖灭梁建唐,石敬瑭篡唐建晋,刘知远入汴建汉,郭威篡晋建周,赵匡胤篡周建宋。

  其中,身为后唐节度使的石敬瑭举兵叛变时,曾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求援。在契丹的帮助下夺位成功后,他履行了约定。

  站在中原汉人的立场,石敬瑭献地之举固然耻辱。但对辽国统治者来说,燕云之地是通过你情我愿的交易得来的,凭什么还回去呢?

  太祖存钱买燕云→未果

  若以石敬瑭篡夺后唐政权为非,而不承认他所建立的后晋,那篡周建宋的赵氏就等于自打耳光。若承认后晋政权的合法性(《资治通鉴》便以后晋为正朔),那要将后晋献出去的土地要回来,那与其说是“收复”,就不如说是反复。

  历史遗留问题的是非难断,利害问题却很分明。“燕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蕃汉共之。此所以失地利,而困中国也。”大宋需要燕云十六州作为北面的战略屏藩,这一点毫无疑问。

  当国家利益与大国信义发生矛盾时,应以何者为先?这个问题在心里很好回答,要君子们说出口来,却不那么容易——需要一些“修饰”。

  比如他们戎狄茹毛饮血啊,殆非人类啊,跟他们讲什么君子之道?

  又比如“燕云之地的汉人受到外族的殖民统治,朕实在是于心不忍呐”。

  于是宋太祖思量再三之后,决心存钱买幽燕。若强买不成,再打不迟。“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买地之事因太祖晏驾而未果,接下来便太宗北伐。

  太宗北伐取燕云→兵败

  宋太宗北伐契丹的理由之一,是“契丹渝盟”。

  公元979年,太宗发兵攻打北汉政权,辽景宗听说后,曾遣使质询宋军师出何名。太宗答道:“你若不援助北汉,你我和约如故。若援之,你信不信我连你一块儿打!?”

  辽景宗心想:“我怕你?” 

  帝曰:“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其后辽果然出兵援助北汉,但北汉终究为宋所灭。宋军趁势北上攻辽,宋太宗御驾亲征,意欲一举拿下燕云,却落得中箭败逃。

  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下令北取燕云之地,也没讨到便宜。

  紧接着辽国开始对宋进行军事报复,兵连祸结,直到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两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才告一段落。

  联金灭辽收燕云→完蛋

  宋人指责契丹渝盟时言之凿凿,那如果宋朝自己遇上了背盟以求利的机会,会比“戎狄”讲信用吗?当然不会啦,真逗。

  1111年,有一个叫马植的燕人(燕人即燕云之地的居民)来投北宋,说女真人受辽压迫已久,可与之联合攻辽,分得燕云之地。这就是要宋背弃与辽的澶渊之盟,宋人表示很心动。

  1112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

  1120年,宋金达成“海上之盟”,约定由宋攻打辽之西京(今山西大同)与南京(或称燕京),由金攻打辽之上京与中京。灭辽之后,燕地七州归宋,而宋则要将原本输给辽国的岁币转交女真。

  1122年,宋军终于要北征了,满以为会得到燕地群众的响应,却因屡屡战败而被燕人讥诮无能。

  燕京最终被金人攻陷。

  1123年,金人因自己打下了燕京而宋军无功,虽同意仍将燕地交给宋国,但要求分得燕地租赋的六分之一。

  与此同时,被金人俘虏的辽国士大夫极力劝说金主不要将燕地交给宋朝,而宋则接纳了叛逃到宋境的燕人官员,违背了不可互相招降纳叛的宋金之约。

  接着,金人将燕地人口东迁,给宋留下七座空城。被迫颠沛流离的燕人由此对宋怨念益深。

  这时,原已投降金国的辽国平州守将张觉,转而以平州降宋。平州是宋人努力与金人交涉但金人未许之地。宋想要平州,于是怀着大(zuo)无(da)畏(si)的勇气接纳了张觉。

  金人大怒,很快,金破平州。

  1124年,宋试图招降逃匿于夹山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人察知。

  1125年,金伐宋,出兵的理由是宋一系列违背盟约的纳降之举。北人深憾本朝结纳张觉,又为契丹亡国之臣所激,必谋报复。(《续资治通鉴》)

  宋徽宗大惊之下,下罪己诏,内禅皇位于其子钦宗,向金人求和。

  1126年即靖康元年,余下的便不说了。

  元人编纂的《宋史》评价道:“辽天祚之亡,张觉举平州来归,良嗣(即马植)以为纳之失信于金,必启外侮。使二人之计行,宋不立徽宗,不纳张觉,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金人最终决意伐宋,其根本原因当是金的统治者在评估两国军事力量之后有了更大的政治野心。同时,契丹亡国之臣和燕人的推波助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若宋朝始终履行约定,使得金师出无名,是否就能完全阻止宋金战争的发生呢?恐怕不能。但宋一再的失信之举,确实是让作为礼义之邦的中原政权把义理和利益都输了个干净。

  讨论宋金结怨的问题,并不是想说明汉人多么轻狡无信。其实结盟或败盟,战或和,统一或分裂,全看是否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行为的对错,很难完全用单纯的道德标准去衡量。

  这当然也不是说政治无道德可言,只是古往今来,政治家都擅长用情感与道德绑架政治议题,而实际上道德口号常常沦为政治的工具。

  燕云群众的心理认同。

  比如宋人声称收复燕云是为了救燕云百姓于水火之中,事实却是如何呢?

  北宋末年,在辽国境内生活了近两百年的燕云群众,早已“各安乡土”。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辽国统治者在境内推行“一国两制”:

  以北面朝官治契丹,以南面朝官治汉人,使汉人不必改变本身的风俗习惯,且有机会跻身统治阶级。

 

  南院大王属于北面朝官体系。

  而宋朝自谓收复燕云以利生民,在燕云群众看来,恐怕是宋朝背盟失信,结束了他们一百多年的和平生活。“南朝每谓燕人思汉,殊不思自割属契丹,已多历岁年,岂无君臣父子之情?”——《三朝北盟会编》

  因“恢复汉唐旧境”的伟大光荣的事业,而饱受战争离乱之苦,燕人的心情是很好理解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