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造成韩信和岳飞必死的“三宗罪”到底是啥

2019-06-19 来源:说历史的女人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位非常特殊的将帅,他们功劳卓著,但是却结局不幸。因为他们在当时的具有扭转历史的影响力,以及后世对他们的纪念,使得他们成为了至今仍然被人念念不忘、却颇具争议的人物。此二人便是韩信和岳飞,说起此二人,他们的功劳基本没人否定,也无可争议。但是说起他们的结局,则是争论不休,可是按照历史的记载来看,韩信和岳飞之死,其实真的不能全怪皇帝无情,实际上他们都是死于不可饶恕的“三宗罪”。这“三宗罪”换做古代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换做古代任何一位人物,基本都难免一死。接下来,笔者就和各位分别来看看造成韩信和岳飞必死的“三宗罪”。

 

  韩信之“三宗罪”:

  第一宗罪:威胁刘邦;

  韩信统御兵马一连灭了四个诸侯,魏、赵、燕、齐。尤其是平定齐国之战,还击杀了项羽麾下最杰出的战将龙且,可谓是斩项羽之臂膀。平定齐国之后,韩信派人给刘邦送来一封申请书,大致内容的意思就是齐国刚刚平定,但是齐国的形势比较复杂,这里的民风彪悍,反复无常,容易发生反叛,应该在这里设立一个王进行管理。韩信就毛遂自荐,说他自己想当齐国的代理王。

  韩信给刘邦写这个申请书的背景是:在公元前205年的时候,刘邦趁着项羽苦战齐国,遂联合各诸侯,共计60多万兵马,突袭项羽的老巢彭城,虽然取得胜利,但是齐地得到消息的项羽知道后,竟然以3万轻骑兵回救彭城,并且大败65万之众的诸侯联军,夺回了彭城。之后,项羽反动猛烈反攻,把刘邦围困荥阳。战事多有不利,刘邦的情况很不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不想着赶紧救援刘邦,反而给刘邦要封赏,在刘邦看来,韩信就是在趁火打劫、就是不道德的威胁,让刘邦十分恼火。不过刘邦差点发出的怒火,被张良和陈平用脚暗暗给踩了回去。刘邦也果然是聪明人,立即会意,直接就封韩信做了一个真齐王。可是刘邦的心里,对韩信却是从此有了看法,实际是有了戒心。一旦皇帝(虽然刘邦当时还不是,但却是韩信的老板)对臣下起了戒心,那么这个臣子基本是活不长的,或者一定是会被处死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第二宗罪:功高震主;

  在强敌项羽没消灭之前,刘邦对韩信虽然有了戒心,但是依然没有表露出来,究其原因是他还得依靠韩信来对付项羽。帝王之术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该用的时候,能让被用之人发挥其才,并且是淋漓尽致,但是到了不该用的时候,也能理所当然地让其下岗或永久长眠。

  公元前202年,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楚汉争霸的结果终于揭晓了。以韩信为中军的四十万汉军,对项羽大军进行围困,并继而彻底击溃,项羽逃走,到乌江自刎而死。项羽之死,标志着楚军争霸的结束。但是项羽的死,也暗示着韩信的人生将要落幕了。

  因为项羽败亡后,刘邦直接突入韩信大营,收缴了韩信的兵符。也就是说,夺了韩信的兵权。刘邦为什么这么做呢?很简单,韩信作为主力,击败项羽之后,其功已经太大,功高震主,让刘邦的戒心变为担心了。自古功高震主而不自动辞职的,基本结局也都不大好。

  第三宗罪:谋反嫌疑;

  虽然韩信并未谋反,实际上,他也确实没有谋反的打算,但是他却做出了跟谋反有关的嫌疑之事。这叫什么呢?叫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对局势的认识。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在项羽死后,项羽的兵将,或投降,或战死,但也有潜逃的,比如那个很有名的将领钟离眛,钟离眛以前跟韩信的私交非常好,所以就投奔了楚王韩信。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有人到刘邦那里告发韩信窝藏罪犯(当时刘邦正在各地通缉抓捕钟离眛)。刘邦抓捕钟离眛,韩信肯定是知道的,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韩信选择暗藏钟离眛,本身就不明智。

  但是韩信接下来的做法更为可悲,当时刘邦已经知道钟离眛藏在韩信这里,所以就以借口到各地检查工作的名义,让各处诸侯到陈地回合,其实主要是针对韩信。韩信接到这个通知后,其实心里也很紧张,或者说他也是有预感这个事不好办的。不过问题是韩信这个人统兵水平一流,但是政治能力却真的是很低。他竟然自我认为无罪,于是就逼杀钟离眛(钟离眛见韩信心意后,自杀,并且断定自己死后,韩信也活不久,实则应验了),提着钟离眛的头去见刘邦。韩信以为这样就能洗刷自己的嫌疑,但是结果只能证明韩信又笨又蠢,他不但没有自证清白,反而被刘邦装进了囚车。

  第二点是:韩信被带到帝都后,刘邦还是把他从囚车中放了出来,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贬为淮阴侯。按说这一系列动作,都很明显,那就是刘邦对韩信是戒心、不放心、杀心都有的,只是天下初定,不想出手而已。可是这些提示,都没能敲醒韩信。倘若韩信在此时学习张良退隐,要么装傻子,过自己的清闲日子,那么或可逃过一劫。

  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韩信还和地方长官多有联系,比如陈豨。此人后来谋反,不管到底跟韩信有没有关系,就算韩信没有参与,是清白的,但是韩信跟此一个谋反之人有来往,那么他还能可信吗?因此,韩信活着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就是一个导火索,故此,他是必死无疑。

 

  岳飞之“三宗罪”:

  第一宗罪:拥兵自重,打造岳家军;

  与韩信相比,岳飞和韩信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二人都非常善于统兵,都是军事奇才,但是在政治上的表现都很遗憾。不过比之韩信,在军事岳飞的表现更进一步。韩信当时那么厉害,也没有打造自己的部队。但是岳飞却打造了一支岳家军。而问题就出在这“岳家军”上。

  岳飞为南宋之臣,那么他统领的应该是南宋朝廷的军队才对,可是岳飞却把朝廷的军队打造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性质一变,一切都变了。我们都知道大宋建立是通过“陈桥兵变”,故此赵匡胤称帝后,就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武将们的兵权。原因很明确,那就是不想“陈桥兵变”的事情不断上演。因此,从北宋到南宋,朝廷对武将们的态度一直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是心存戒备的,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有这样的历史传统和背景,而岳飞却反其道而行,不但不顾虑朝廷的担忧,而将岳家军搞得名声大振,岂不是增加南宋朝廷的担忧吗?尤其是岳飞还凭借“岳家军”立下巨大战功。南宋赵构本身就是惊弓之鸟般的皇帝,哪里受得了一个如此拥兵自重、而且拥的还是私兵的猛将?反之,岳飞如此行事,岂不是自找杀身之祸吗?

 

  ​第二宗罪:迎回二圣,忠诚对象模糊;

  岳飞本为良将,对于南宋功劳极大。后来岳飞搞北伐,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战绩。可是后来,却功败垂成。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朝中文武不和,武将想靠战绩立功,而文臣则想靠议和立功,导致岳飞北伐被毁;第二看似是隐形的,但却是极其关键的,那就是岳飞在北伐的时候,发出的口号,所谓的迎回二圣,这句口号是最让南宋当时的赵构皇帝触目惊心坐立不安的。因为这句口号,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岳飞的忠诚对象如此模糊,他到底是忠诚于赵构呢、还是要迎回来的二圣呢?

  倘若二圣真迎回,如赵构有令岳飞不满之处,那么岳飞是不是可以用兵权威胁赵构退位,把帝位让给二圣之一呢?因为岳飞如此做,从君臣义理上也没什么不对。毕竟二圣比赵构更正宗嘛。想到这里,恐怕赵构也是如坐针毡,岂能任由岳飞去“迎回二圣”呢?

  第三宗罪:干预立储君;

  绍兴七年,岳飞面见赵构的时候,建议皇帝尽快立养子之一的赵昚为接班人。自古干预皇帝立储都是大忌,可是岳飞却毫无顾忌,直接提出。尤其是岳飞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其积极热情是让皇帝感到不安的。不安是有原因的,如果以后出现意外情况,会不会发生拥立新君,逼他退位呢?这个事,之前已经上演过,比如苗刘之变,赵构早已是帝位上的惊弓之鸟,其忌讳程度大概比其他皇帝更甚。张戒对岳飞此行为给出了八个字的评价:“越职及此,取死宜载。”

  岳飞此举,恐怕是在赵构心中埋下了一颗雷,赵构大概是早晚都要排掉岳飞的。于是到后面议和派抬头的时候,金人以杀掉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即“必杀飞,而后和可成”,赵构果断答应了。可见赵构对岳飞的“杀心”其实在之前早已埋下,这时候开花结果而已。 

  结语:通过仔细分析韩信和岳飞“三宗罪”死因,基本可得一个结论,他们的死因倒真不能怪刘邦和赵构太无情,因为他们的死因有更多的因素是自身所造成。换做别的皇帝或臣子,其结果也是一样。当然不是说他们咎由自取,他们冤吗?他们两人确实是真冤,可是在帝王将相的古代,不能光想立功,还要懂得生存之道,比如王翦,功成身退才是最高境界。毕竟伴君如伴虎,越是身在高位的皇帝,其安全感越是低,要想自己安全,就要先让皇帝有绝对的安全感才行。此中玄机,可谓是生存的至高境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