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代夏至分为哪三候?夏至有哪些民俗活动

2019-06-19 来源:凯风网综合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在过几天就到夏至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夏至的由来、传统民俗和夏至的禁忌有哪些?

  一、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二、夏至有哪些传统禁忌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清嘉录》云:“夏至日为交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据说这些禁事都是害怕会引起老天爷下雨。

  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坏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农家在夏至里忌讳很多。夏至最忌有雷雨。俗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

  俗忌末时下雨,以为会影响收成。又忌时中雨和时末雷,认为会带来水灾。所以,最好是夏至里别下雨,别打雷。河南中原一带,还有夏至赶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候禁忌。

  谚云:“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不种芝麻也吃油,说明其他庄稼长得好,丰收了。十个油房九个空,则表示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

  三、夏至分为哪三候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四、夏至有哪些传统民俗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

  “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总之,夏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节气日,也开启古代智慧先民对传统农耕节气的探索,由此形成的24节气传承至今。夏至临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夏至的传统与习俗,各位看官,欢迎补充!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