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三国中为何孙权迟迟不称帝?有这几点原因

2019-08-03 来源:嘻哈快乐人生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刘备于次年也随之称帝,而孙权一直到公元229方登坛称帝。此时,曹丕死了3年,刘备也已经死了6年。

 

  三国鼎立的局面绝对不是曹丕,刘备称帝才建立的,早在赤壁之战后,事实上已然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曹’刘,孙共分天下。孙氏世代经营江东,其实力虽弱于曹,但自保确实绰绰有余。然而,继曹丕,刘备称帝后足足有8年,孙权都没有称帝,期间一直以曹丕211年给孙权的的封号吴王自居,甘居人下。皇帝有着超然的地位,孙权没有理由不对此心动,孙权迟迟不称帝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孙权确实是个现实主义者。

  而刘备以汉室后裔自称,宣称自己才是汉统的合法继承者,以皇亲国戚的身份称帝,国号也是汉,这更具有合法性,相反,曹丕称帝后,若刘备不称帝,则等于默示曹丕帝位的合法性,这与刘备集团“克复中原,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不符合,因此刘备必须称帝,当然也具备合法性。

  而孙权则不具备以上两点,他称帝名不正言不顺,若以汉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则显然不及刘备更具有说服力,且必定会与号称汉合法继承者的刘备,曹丕起冲突。若建立新国号,则坐实了“汉贼”的口实,且国无二主,孙权称帝必然会受到曹丕,刘备的讨伐,甚至是联合讨伐。 

  既然没有正当称帝理由,则只能由拳头说了算,韬光养晦,用实力说话。三国前期,魏蜀吴的实力应该是魏国最强,蜀汉次之,东吴最弱,而在公元210年,孙权派吕蒙偷袭夺取了荆州,则局势变成了蜀汉最弱。孙权夺取了荆州却非常害怕刘备报复,更害怕曹丕坐收渔利,甚至趁机讨伐他。刘备于221年举全国之力讨伐孙权,孙权吓坏了,向魏称臣,“卑辞奏章”,曹丕则封孙权为吾王。

  孙权此举很有深意,他没有把握战胜刘备,更害怕曹丕乘机伐吴,而向魏称臣,则希望曹丕帮助他对付刘备,最不济也做袖手旁观,不要趁火打劫。当然,魏并没有立刻讨伐东吴,而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公元222年六月,陆逊大败刘备,度过了危机,刘备集团也不再对荆州抱有希望。 

  刘备兵败后,基本奠定了三国的实力格局,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刘备集团夷陵兵败后元气大伤,孙权自然不用考虑蜀汉,然而却必须考虑曹魏。

  222年九月,魏伐吴,由于刚经历夷陵之战,且境内出现了山越问题,孙权再次向魏称臣。称臣并不意味着魏会撤兵,这只是先文后武而已。公元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主政蜀汉,与吴重修旧好,孙权当然不会拒绝,由是孙刘再次建立盟约。再此情况下,孙权不会称帝,既不会与蜀汉皇帝产生冲突,也让曹魏没有理由兴兵。

  直到公元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坛称帝。此时,曹丕死了三年,魏明帝继位,忙着处理家里事,来不及顾及孙权,孙权也不怕黄毛小子曹睿。。刘备死后,诸葛亮定下了孙吴联盟的国策,不会轻易动摇,对孙权称帝也是态度暧昧。诸葛亮甚至还派了使臣向孙权道贺,只是谁也不提孙权称帝的道统问题,谁也不说自己是正统,当然孙权称帝也没有提及蜀汉,只说曹丕是乱臣贼子,自己才是顺天应民之人。 

  除此之外,孙权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对称帝并没有很浓厚的兴趣,孙权的哥哥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算得上中肯的评价,孙权确实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和能力,甚至都没有提出逐鹿天下的政治口号,与蜀汉的“恢复汉室”形成鲜明对比。既然孙权的志向在于保全中东,则称帝变的可有可无,并不那么重要。

  孙权是个懂得韬光养晦之人,他一直等到曹丕,刘备都死了,自己的内部安定下来,荆州已万无一失时,才在曹魏无暇顾及,蜀汉默许的情况下登坛称帝,过了一把皇帝瘾。此时,天下三分局面奠定,孙刘联盟稳固,诸葛亮已北伐三次,孙权没有隐忍的必要,且只称王不称帝则是自降身份,此时称帝有必要性,也让江东诸将加官进爵,进一步稳固江东统治。 

  孙权迟迟不称帝的原因是复杂的,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刚开始东吴不具备称帝的实力,或者说向曹魏称臣更符合东吴的利益,而随着时局变幻,三国实力此消彼长下,孙权才堂而皇之的称帝。

  除此之外,这与他缺乏逐鹿天下的志向也不无关系,毕竟他的毕生理想就是保全江东,偏安一隅。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