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李商隐最佳一首咏物诗被赞叹为“无敌手”

2019-09-09 来源:腾讯文化

  咏物诗,是指描绘事物,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咏叹外物来寄托诗人的思想,其所咏之物往往是诗人自况自比,以咏物实现情感的表达。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全唐诗》四万九千余首,就有六千多首是咏物诗,甚至我们小雪所学的第一首启蒙诗便是骆宾王的咏物诗《咏鹅》。唐代咏物诗中吟咏最多的事物有柳、月、雪、兰、梅、山、马、菊等等,佳篇名作数不胜数。

 

  有一类咏物诗虽数量不多,但却凭三首名作而脍炙人口,便是咏蝉诗。唐诗中经典的咏蝉诗仅有三首,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狱中咏蝉》以及李商隐的《蝉》。今天咱们欣赏便是被称为“咏物最上乘”的李商隐之作: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虽无名句,但却句句咏物似言己,将诗中的蝉写得如同自己的影子,短短篇章写尽自己一生身世之悲。 

  诗中首联自闻蝉鸣而起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在高树吸风饮露,难以吃饱。此“高”暗喻诗人之清高、高洁,也正因清高自然也就人生“难抱”。但这“难饱”的困境即使费声高呼也是徒劳,得不到任何帮助。

  紧接着两句承“费声”而来,蝉鸣到五更天亮了,鸣声稀疏欲断,可树木依然碧绿,对“难饱”的蝉无动于衷,显得冷酷无情。

 

  颈联抛开咏蝉,蓦然一转,写到诗人自身:诗人自己当个小吏,在各地漂泊宦游,如同水中漂流的梗木,空有才而无进取之路。如此生活,家乡故居的田园也荒芜不堪,清贫如洗了。

  结尾两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似乎蝉声警醒诗人,清贫小吏与“难饱”的蝉境遇相似,举家清贫、难饱而“徒劳费声”! 

  蝉饥而哀鸣,树无情自绿,而诗人有情,起同感之心;蝉声非为诗人而发,诗人却谓蝉“相警”,又可谓蝉于诗人无情而诗人于蝉有情。将咏物于抒情结合得错综细腻,咏物之妙,可谓神矣。

  因而后世诗家极力推崇李商隐的这首《蝉》诗,称其“传神空际”、“追魂之笔”、“咏蝉更无敌手”等等,清代词家朱彝尊甚至称其为“咏物最上乘”,可谓是李商隐最佳的一首咏物诗!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