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西晋一统天下后为何短短几十年就土崩瓦解

2019-12-04 来源:腾讯历史

  西晋王朝(公元265—公元316),是历史上大统一王朝之一,由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他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动荡局面和三国时代的战乱不堪,再一次实现了天下和平。

  但令人不解的是,西晋从开国,到公元280年灭东吴统一华夏,再到公元316年灭亡,只有51年,如果从统一华夏开始算起,只有短短36年。是个不折不扣的短命王朝。那么这个一统天下,解救万民于水火和还太平于天下的王朝为何会这么早覆灭呢?

 

  西晋王朝版图

  一,晋武帝司马炎的自身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在灭东吴之前,他勤于政事,察纳雅言,赏识人才,并且带头节省宫廷开支,以自身为准杜绝铺张浪费。在经济上他推行占田制,军事上实行练兵讲武,整个人表现的奋发进取,国家也蒸蒸日上,甚至出现了“太康之治”的局面。

  《晋书·帝纪三》载:

  “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

  但是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就变得骄奢淫逸,甚至这股风气还影响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晋武帝时,甚至出现了石崇与王恺斗富这么个荒唐事。晚年的晋武帝,贪恋女色,将政事全部交给后父杨俊去管,后期甚至不上早朝,这在开国帝王中也实属罕见。

  《晋书·帝纪三》载:

  “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事,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

 

  晋武帝司马炎

  二,继承人的错误选择。

  自周武王建立西周后,“立长不立幼”这个规定便一直传了下来,中间虽有几个特殊案例,但大体还是以嫡长子继承为宗旨。尤其以三国时的魏王曹操,就曾经想立五子曹植为世子,但最终还是立了二子曹丕为世子(曹操长子曹昂在宛城保护曹操时不幸战死)。

  而晋武帝更是这个规定忠实拥护者,尽管长子司马衷是个脑子有毛病的人,但他还是力排众议,强行将他立为太子,帝国未来的储君。这个司马衷脑子有多不好使呢?曾经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一个饿晕过去的穷苦百姓,他问手下人是怎么回事,收下人回答说,此人是吃不起粮食而饿晕过去的,司马衷又问,那他怎么不吃肉呢?由此可见,他当皇帝会是怎么样的吧。

  《晋书·帝纪四》载: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三,藩王势力的猖獗。

  西晋初期,为了维护司马皇室的皇权,恢复了汉朝的封王制度,大肆分封司马王族,诸侯王把控诸侯国的军政大权,而这样的诸侯王竟然有二十七人!全是由皇帝亲自任命,虽然这些诸侯王可以起到维护统一捍卫皇权的作用,但却不受朝廷节制,很容易生成为割据势力。

  由于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和缺乏必要的法度,使得诸侯王削弱了皇权,最后更是因为皇权争夺,发生了“八王之乱”这种空前绝后的内部战争,间接导致西晋的亡国。

 

  八王之乱初期诸侯王的形势图

  四,官员的腐朽不堪。

  西晋时,氏族门阀逐渐达到了鼎盛,有权有势的职位几乎被大家族垄断,在没有科举制的方式,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更是成为大家族霸占政权的工具,一度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说法,没真才实学的庸人身居高位,而有能力的人却没有权利,这样如何为国家,为社会,甚至为百姓们尽到责任?这也为西晋灭亡埋下了伏笔。

  五,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西晋八王之乱时(公元291—公元306年),诸侯王为了能在战争中争夺先机,争先恐后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军队,大量北方蛮族涌入华夏文明的中心,由于八王之乱后期的惨烈,诸侯王们彻底失去了对这些蛮族的控制,而这些蛮族们犹如看见了羊群的饿狼般,开始大肆屠戮北方的百姓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以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为首的五个游牧民族起兵作乱,整个中原地区到处是血雨腥风,《晋书》记载,中原当时十室九空,遍地都是死人。

  最终在公元316年,匈奴人建立的前汉政权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而后司马睿在士族门阀庇护下逃到建康(今南京)延续了晋朝统治,史称“东晋”,而北方则彻底沦陷于蛮族之手,整整130多年间先后建立起十六个政权。

  总结

  西晋灭亡原因,众说风云,而以上就是我认为西晋灭亡的五个最主要的原因。春秋战国之后的秦国,后来的西晋,隋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未关心民间疾苦,使得统治基础薄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若统治者把重心更放重于民众,而不是统治阶级的勾心斗角,即使游牧入侵不能取胜,也能相持一二。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时候,摧毁一个强大东西的因素往往是那些不曾注意的小细节,古往今来,亦是如此。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