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为什么没能打下洪都呢

2019-12-07 来源:腾讯历史

  洪都之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发动的鄱阳湖之战的开端。洪都之战,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历时85天,愣没攻破仅两万守军的洪都。最终,“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一战定乾坤”、大败陈友谅,奠定了大明王朝开元建国的基础。那么陈友谅为什么没能打下洪都呢?

 

  首先、朱元璋用人得当

  我们首先看看洪都守将的培植,除主帅朱文正之外还有邓愈、赵德胜等,都是朱元璋麾下能征善战的武将元戎!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朱文正,这位爷仗着是朱元璋的亲侄儿,平日里吊儿郎当,跟手下的将领关系都不太好,手下人也觉得这位“少爷”是位纨绔子弟。

  可是,战争的号角一响,朱文正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位爷索性对手下将领说:“我知道你们看不上小爷我,说实话,小爷我也瞧不上你们。但咱这都是恩怨是私怨,有什么都等打完这一仗再说。咱可以死,洪都城不能丢!”不得不说,朱文正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高的。据史料记载,朱文正麾下的洪都守军数量本就不多,但是在朱文正的居中调度之下,安排完各门守军之后,朱文正手中居然还留下了两三千人的机动预备队。

 

  在朱文正与邓愈等人的完美协同配合之下,陈友谅硬是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整整八十五天,洪都城内外尸体堆积如山,可洪都城却牢牢掌握在朱文正手中。一代枭雄陈友谅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得撤围。与此同时,朱元璋二十万大军溯江而上,直逼洪都,不久之后“鄱阳湖之战”爆发,陈友谅折戟沉沙鄱阳湖。

  其次、陈友谅战略指挥上的失误

  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陈友谅率60万大军围攻一个小小的洪都,在战略上就是一个失败的策略。也可以说,他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张士诚围攻小明王的据点安丰,此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于是朱元璋率主力兵渡江救安丰。陈友谅也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趁江南空虚,亲率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

  如果陈友谅没有第一时间强攻洪都,而是以小部分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将主力军放在攻取空虚的应天上,那么,陷入被动局面的就是朱元璋,受制于张和陈的夹攻。但陈友谅把矛头对准了小而坚的洪都,导致了数十万大军在狭小的地域难以施展,而且没有派兵固守要塞,可以说连退路都没有准备。

  屯兵城下,苦战三个月,劳神劳力,士气低落。相反,数十万大军拿不下一个小小的洪都,这对守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双方相持不下,再加上朱元璋及时回撤,陈友谅便不得不离开洪都了。战略指挥上的失误,可以说是他失败的直接原因。

  再次、洪都城易守难攻

  洪都即今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地势易守难攻,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很早便意识到了洪都的重要性,很早便对洪都城的城墙进行了加固。本就不适合大兵团展开,又易守难攻,陈友谅进攻洪都受挫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或许也是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陈友谅疑心重,为人忌能护短,喜欢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比如他手下有个骁将,名叫赵普胜,人称“双刀赵”。此人原是徐寿辉的部下,陈友谅杀了徐之后,原来的部将有不少人投降了朱元璋。“双刀赵”曾攻陷朱元璋的军事重镇,是个劲敌。为了消灭劲敌,朱元璋手下的刘基运用反间计,不费吹灰之力,陈友谅中计,把赵普胜给杀了。他的这种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得军心,容易导致将帅不和,士气低落,对稳定军心没有益处。

  事实证明,在关键时刻,也没有人愿为他卖命。最后他手下的将军带领军队投降了朱元璋,士兵们对他也不满,纷纷逃亡,不愿再效忠于他。在他的行为模式中,暴力演变成了暴政,没有仁义道德可讲。这也是他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陈友谅之所以亲率六十万大军也没能攻下洪都城,是多重因素联合造成的。或许上天在跟陈友谅开玩笑吧,轰轰烈烈东下与朱元璋决战,结果却让一个小小的洪都城给绊住了,最终落得个兵败鄱阳湖的惨淡结局。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