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白起对秦国的功劳很大 秦襄王为什么要杀他

2019-12-21 来源:静说历史LS

  自古以来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他们建立怎样举世瞩目的功业,归根结底,都是皇权制度下的一个物品,他们一生都活在严苛的皇权之下,不敢有半分差池,他们要兢兢业业,服务于皇帝一家的天下,他们要为皇帝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如此才能得了皇帝的青睐,可若是太过耀眼,太过能力突出,皇帝一定不会喜欢。可能有人会问,皇帝不是最爱为自己选拔贤才能人,以协助自己成就大业吗?那些科举考试、战场军功通常都是皇帝招揽人才的聚集地,的确,通过这些途径,皇帝可以招揽到真正的人才,但这些人有时却会成为皇帝的心头大患,令皇帝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几乎是自古功臣共同的下场。其实,在权力侵染下的人性,无一不恶,皇帝正是因为懂得人性的恶,对功高盖主的人才不得不防。尤其是像赵匡胤,朱棣这种篡位的君主,他们怎能不知道,天底下有这种野心和能力的,并不止他们一个人。

  比如南宋的抗金大将岳飞,妥妥的民族英雄,岳飞多次征战沙场,拖延了金军攻灭南宋的步伐,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忠武大将,他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惨遭杀害。当时岳飞正率领大军抵御金军,眼看胜局在握,万万没想到因为皇帝的猜忌而让大业功亏一篑,作为一个将军最耻辱的是,没战死沙场,反而死在小人手里,他死得不值。

 

  岳飞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身为人臣,他不得不回去,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谋反死罪,岳飞的死成为了千古奇冤。

  岳飞的死让后世人一直愤恨不平,但历史上也有一个人和岳飞的命运极其相似,他也是被君臣合谋害死的,他的军事才能不输于岳飞,此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首“杀神”白起。

  白起的死没有引起太多的愤恨,因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所代表的意义与一般战将不同,但白起的死也足够让一些人感叹惋惜,如此优秀杰出的军事家却无法得到皇帝的信任,落得赐剑自刎的下场。细数白起为秦国立下的累累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华阳之战,他和魏冉两人大败赵魏两国,占领魏国大片城池;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胜其数,这些战争在秦国一统六国的大计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白起竟落得这样的凄惨下场,让人为他感到不值。

 

  长平之战后,白起在秦国的地位直线上升,韩赵两国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对他陈述白起凭借军功日后在秦国必定能够威胁到他的地位,范雎果然中计,提议秦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但这就阻挠白起立下灭赵之功,身在朝堂之上,范雎的心思昭然若揭,白起知道此事后,两人自此结下仇怨。范雎提防压制白起,秦昭襄王同意范雎的提议,两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为日后白起的死埋下了伏笔。 

  等到秦国再次对赵国发起攻势后,赵国已经从败势中缓过来了,派出廉颇大将应战,但秦国派出的是王陵,因为白起有病,不能走动,没想到,这次的赵军却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吸取上次的失败经验,调整战略,竟打得秦军节节败退。此时白起大病初愈身体还很虚弱,秦王竟然想要让白起仓促上阵,可白起已经看出来秦军这次作战不能取胜,提议秦王放弃这次作战行动,但秦昭襄王没有听取白起的建议,而是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结果如白起所料,秦军围攻邯郸,久攻不下,又恰逢楚魏两国援助赵国,秦军损失惨重。

 

  白起听闻战败消息后,说:“当初秦王没有听我的话,如今果然战败。”秦昭襄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称身体适,无法出战,范雎也前去请求,白起没有立即启程,战败的消息再次传来,昭王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启程。

  白起不得不带病上路,等他到达杜邮之时,秦王和范雎却谋划着杀害白起,以他迟迟不肯奉命的理由,命白起自刎。白起接到命令后,他仰天长叹,为自己被这样稀里糊涂的罪名处死而愤恨不平,但随即想到他曾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军几十万人,他叹息道,报应啊,于是自刎。

 

  白起被范雎嫉妒,情有可原,可为何秦昭襄王也同意杀害白起?白起为他立下战功无数,推进统一大业,也没有做过什么大逆不道之举,究其根源,这还是因为历史上数百位皇帝都有的通病,一人大权独揽,至高无上,令他们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位置被功臣觊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人在权力面前是绝对自私的。

  所以秦昭襄王主观上猜忌白起,内心已经想让他死,这跟赵构想让岳飞死是一个道理,否则仅靠范雎一人的谗言,还不足以让白起受死。只可惜这位名将,空有一身才华,却最终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令许多后人悲叹不已、愤愤不平。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