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代帝王都以孝治天下为何唯独李世民不同

2020-01-13 来源:腾讯历史

  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就是讲究做人要忠孝,其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在家能够尽孝父母,那么他才能对国方尽忠。也就是说以“孝”治天下其实是统治者对百姓的一种统治手段、政治策略。

  以“孝”治天下是从秦汉才开始被代统治者大力推行的一种治国方针。认为“孝”是人们最重要的品行,一个人对国家忠不忠心,从他对父母的孝敬就可以看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他就会对国家忠心,如果在家不孝敬父母,那他对国家就不会忠心。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国家,那么只要认真推行孝道,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孝经·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意思就是: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

  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

  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但太宗李世民却不同,李世民是发动了玄武门政变,杀兄屠弟,逼父退位获得的政权。李世民如何谈得上“孝”,如何以“孝”治天下。

  如果李世民再以“以孝治天下”的话,不就等于自己在打自己的脸吗,自己都不孝了还让别人孝?所以李世民就不能用“以孝治天下”的方针了。

  但又不能没有治国的方针,既然不能用“孝”那就得找到替代品,于是就以“诚、信”作为治国方针。“以孝治天下”目的就是让下面人对国家忠诚,而“诚、信”两字也正好符合治国目的,因此选用“诚、信”二字。

  《资治通鉴·唐纪》:

  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意思就是:民部尚书裴矩进言:“对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百姓,请求每户赐给绢帛一匹。”太宗说:“朕以诚、信二字统治下属,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名声而没有实在的东西,每户中人数多少不等,怎么能整齐划一,赏赐都一样呢?”于是计算人口以它为赏赐的标准。

 

  李世民如何以“诚、信”治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将百姓比作水,国家比作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加大自己对民心的笼络,对于抚恤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百姓,即便每户中人数多少不等,也要做到公平公正,计算人口为赏赐的标准。

  不设严刑重法,主张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力求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资治通鉴·唐纪》: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