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2013-10-15 来源:腾讯科技

01  华人并非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稀客”

虽然中国本土科学家未获得过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但世界范围内的华裔科学家并不是诺奖的“稀客”,到2013年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详细】

02  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究竟有多远?

诺贝尔奖奖牌(图片来源于网络)

·扼杀个性的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变本加厉地摧残着青少年的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背课文的工具,训练成一个个做习题的机器,统一的高考制度扼杀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天赋的“偏才”、“怪才”。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天才都是“偏科”,以致于有的人分析说,如果丁肇中参加现在中国的高考,可能连大学都上不了,更不用说荣获诺贝尔奖了。【详细】

·功利化的科技管理体制

在中国,科学研究已经沾染上浓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只要是选题都要求直接为现实社会服务,只要是研究总要问:“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能产生多大经济效益?”“有什么社会效益?”等等。科研课题的鉴定更是漏洞百出,由于项目承担者与项目鉴定者都是圈中人,都是关联方,所以科研成果的鉴定标准基本上已成为摆设,自然科学动辄世界先进、国际领先、填补空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鉴定成果不是国内领先,就是国内先进。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忍无可忍,以邹承鲁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曾经大声疾呼: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详细】

·薄弱的基础科学研究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各学科的目标是达到本学科的国际最好水平。因此,基础研究既有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也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以此衡量,学科建设与学术能力是基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指标。然而,建国后重大创新成果缺乏,“钱学森之问”也成为舆论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轻视了基础科学研究,放弃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与追求。吃完老本之后,现在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人才短缺的窘境。【详细】

03  中国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展望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人距离最近的奖项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10月22日下午在北京举办主题为“诺贝尔奖的远与近――解读201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参加活动的3位科学家表示,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这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中国的物理学离诺贝尔奖比较近一点。专家们表示:由于国家投入的增加,中国物理领域这几年,尤其近10年,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我们现在紧跟没问题,我们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详细】 

·屠呦呦:中国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最近的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美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因此被誉为中国离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详细】

04  背景:2013年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花落谁家?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研究领域分布相当广。截至2000年,有13名获奖者来自神经生物学领域,而有13名则在中间代谢研究中做出贡献。目前总共有10位女性获得该奖项,人数仅次于15名的和平奖和13名的文学奖,是女性得主第三多的诺贝尔奖项。截至2013年,共有204人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该奖有9年因故停发(1915-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1942年)。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7日在瑞典揭晓,詹姆斯-E.罗斯曼、兰迪-W.谢克曼及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而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理由: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系统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根据三名科学家的发现,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传送分子的工厂。分子通过细胞周围的囊泡在正确的时间传送到身体所需部位。他们的基础发现有助于治疗因为细胞运输混乱而造成的疾病,如神经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组织紊乱等。【详细】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已颁发106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6年未颁奖。这是因为这些年份恰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物理学领域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截止2012年,物理学奖颁发给单独个人的为47次;30次该奖项为两人同得,29次该奖项由三人共享。在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193人中,仅有两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她于1903年获此殊荣。劳伦斯·布拉格是迄今获得物理学奖最年轻的人,1915年,年仅25岁的布拉格与其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布拉格同时也是诺贝尔所有奖项中最年轻的获奖者。2002年,88岁的雷蒙德·戴维斯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成为目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年龄最大的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5岁。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共享奖项。

获奖理由: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称上帝粒子(God 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它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它可以帮助解析为何其它粒子会有质量。【详细】

·诺贝尔化学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已颁发104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几年未颁奖。这是因为这些年份恰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化学领域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奖项顺延至下一年。截止2012年,化学奖颁发给单独个人的为63次;23次该奖项为两人同得,18次该奖项由三人共享。在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163人中,有4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是迄今获得物理学奖最年轻的人,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妻子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值得一提的是,其妻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是曾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的长女。2002年,85岁的约翰·B·芬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使他成为目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年龄最大的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7岁。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9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及阿里耶·瓦谢勒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

获奖理由:三人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多尺度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系统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详细】

05  结语

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有朝一日,当中国具备了科学研究创新所需要的社会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条件,当我们的教育科研体制不再是功利性的载体,我国的科研真的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也自然是水到渠成,是必然的结果。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