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感动中国:爱与梦的传承

2014-02-17

 01 大爱 筑起科技强国梦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他挺身而出。30年春秋,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终于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黄旭华,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了对国家的大爱,筑起我国海军事业的强国梦。

 

黄旭华:毕生强国梦

1959年,黄旭华被选中参研中国自己的核潜艇。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详细】

 02 博爱 守护幸福安康梦

20年如一日,退休后仍坚持坐诊的百岁仁医胡佩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济世良药;为解决家乡吃油难的问题,沈克泉、沈昌健用35年的父子相继,来实现自己的追梦之路;放弃优越条件,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的格桑德吉,用自己的一颗心,守护着乡亲的梦;段爱平,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身患重病仍牵挂百姓,被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他们用自己的博爱,守护的是无数人的幸福安康梦。

 

胡佩兰:百岁仁医

工作到70岁才退休的胡佩兰,退休后,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详细】

 

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追梦

1978年,为解决家乡吃油难的问题,养蜂人沈克泉将野生油菜带回家乡播种,并不顾乡亲们的嘲笑,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终于在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9年,沈克泉去世,他的儿子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详细】

 

段爱平:百姓贴心人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第二年,她用自己借钱做生意赚来的几十万元钱,为村里建了一所新小学。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又自己贴了十几万元,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详细】

 

格桑德吉:学子护梦人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详细】

 03 仁爱 托举诚信助人梦

九旬的高龄的刘盛兰,靠拾荒换得微薄收入,自己舍不得用,却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只为帮他们实现读书梦;陈俊贵举家远赴天山,为昔日班长守陵,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为我们守住了心灵的最后阵地;用见义勇为,为救顽童而高位截瘫的方俊明,无怨无悔,只因生命的宝贵;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龚全珍用她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他们是乐于助人爱心群体的一员,用他们无私的仁爱,托举起社会诚信、奉献社会的助人梦。

 

刘盛兰:高龄拾荒助学

刘盛兰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17年来,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受他捐助的学生,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详细】

 

陈俊贵:信义守墓老兵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当上了电影放映员。1985年,当陈俊贵看到电影《天山行》时,自己在新疆的岁月一幕幕涌上心头。他遂作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把家迁到新疆来,为战友们守墓。他这一守,到如今已是28年…… 【详细】

 

方俊明:助人今生无悔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此后,他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详细】

 

龚全珍:一生为民老阿姨

1957年8月,34岁的龚全珍追随丈夫——开国将军甘祖昌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用她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 【详细】

 04 衷爱 诠释舐犊亲情梦

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这是最美的人间亲情,用生命诠释着舐犊情深。

 

姚厚芝: 舐犊情深人间真爱

2006年,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为了赚钱补贴家用,姚厚芝咬牙花2800元购回《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绣成后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详细】

 05 结语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感动中国》带来的感动,对于我们每一个观众来说,应该不是观看颁奖典礼的片刻感动,而应是融于自身,贯穿生命的内心感动。以他们为榜样,爱祖国,爱事业,爱家庭,爱生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通过坚持和努力,把心中的爱放飞,让心中的梦实现。用爱的力量为梦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的“强国梦”、“富裕梦”、“和谐梦”、“蓝天梦”等都将从梦想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