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过劳死,并非猝不及防

2015-05-13 来源:凯风网

1猝死“盯上”中青年,身体透支伤不起

近期,媒体接连爆出年轻人猝死的噩耗不断传来,让人们真心觉得惋惜,看似健康的年轻一代,却经不起高强度工作对健康的严重透支。来自杭州市急救中心的一组数据表明:去年1月至10月,杭州市猝死的病人共50人,其中15人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例占到了30%。那么,作为身体健壮的年轻一代,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小伙猝死呢?

“累”成为年轻一代的普遍感觉 

日前,一则因工作而“过劳死”的新闻在各大媒体疯转,某地IT精英36岁硕士张某因过度劳累,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马桶上,当日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死者家属介绍,由于项目进度紧、难度大,张某作为该项目的软件负责人经常加班加点。公司租了附近酒店用于项目开发期间的住宿,他常加班,有时要到早上五六点钟,接着又去上班。死前一天,他跟妈妈说了一句话:“我太累了。”

 

对于从事IT行业的年轻人来说,一句“太累了”,道出了过劳死的心酸。此前,由中国医师协会等组织联合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在杭州某游戏公司上班的工程师小陈,对此感同深受。他解释说,有时候公司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会苛刻地进行“封闭攻关”,经常连续数周或数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通宵加班是常事,身体透支太厉害,根本缓不过来。

 

事实上,除了IT行业“累”,其他职场的年轻人也不轻松。去年 “也是蛮拼的”一个网络流行词的诞生,可以说是呼出了年轻人一代普遍感到“累”的现状。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职场人在公司平均工作时间为8.38小时,30.3%的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最长为16小时。65.8%的职场人回家后需继续为公司工作。而京、沪等一线城市六成白领过劳,有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普遍感到“很累”。详细 

 

心“累”加剧猝死悲剧 

很多人都感觉累,不是干体力活的那种单纯的“身体累”,是“心累”,这又是为什么呢?不可否认,在电脑普及以前,人们更多的是体力劳动,办公效率很低,甚至一个星期只能办一件事。今天,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应用,现代化办公效率越来越高,一天能办好7件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时间相同,但工作总量却在大幅的增加,人们当然是越来越累。尤其是作为拥有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一般是从事脑力劳动为主,因此,年轻人的“心累”也是必然。

 

临床医生认为,“身心俱累”中,“心累”是最危险的,它是对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也是导致猝死年轻化的最直接原因。事实上,放眼全球,年轻人的“猝死”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大幅增加的相关数据也都表明这一事实。不过,需要警惕的是,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约有60万人,尤其是近年来“过劳死”青年猝死案例猛增六成,上班族因频繁加班身体每况愈下,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详细 

 

看到这个数据,不少人年轻人可能会感到恐惧,那么,是不是“心累”就会导致猝死的悲剧呢?这个大可不比惊慌,因为临床研究表明,“过劳”虽说是猝死的诱因,但潜伏的心血管疾病才是猝死的主因,而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又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推手。通俗的说, “心累”之所以会危及身体健康,主要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失眠、休息不好,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并且“心累”还让一些年轻人改变生活习惯,比如抽烟、酗酒、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种种不好的东西叠加在一起,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才使身体的健康越来越恶化。

2防止猝死悲剧,要学会给“身心”放个假

年轻人,为什么那么拼?可以不要那么累吗?不过,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四个字“身不由己”,因为大量的工作任务及绩效考核体制让更多年轻人根本“停不下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减少“心累”对身体带来的危害呢?

身体不“累”不现实,但可以轻一点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处在人生奋斗的黄金时期的“年轻一代”,为了追求事业和家庭的幸福,努力工作总是避免不了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累”的原因和程度也不同,而健康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既然不“累”不现实,但可以轻一点,每天应该有一定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详细 

 

学会忙里偷闲。比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感到身体很疲劳,这时稍微脱离一会办公的紧张环境,也有利于缓解身体的疲劳。或者是一段时间工作太忙,身体感觉很累,不妨选择一个自己适合的运动,或是去做做按摩,给身体放个假。

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是缓解身体疲劳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些人躺下睡觉时总想着白天的问题不放,以至于精神焦虑、紧张,难以入眠。因此,想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就要学会睡前放松,不要纠结于白天的工作压力中。长时间熬夜加班者,更要补充睡眠。此外,应避免通宵熬夜加班,以免造成健康透支。

常走路散散步。现代医学表明,散步不但可使全身肌肉、关节、筋骨都得到适度的运动,并且对增强心血管的机能、提高机体代谢、消除疲劳等方面都有帮助。因此,为了使自己平静下来,缓解“心累”的疲劳,年轻人即使再忙,也要想法从桌子旁或沙发里站出来,哪怕走上10分钟也好。

克服不良生活习惯:一些年轻人有不良生活习惯,贪玩,喜欢晚睡,饮食极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饭或者推迟吃饭时间,感到累的时候又借助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方式来排泄压力,反而给身体健康带来更大危害,因此要尽量避免。  

远离“心累”,要学会自我减压 

某杂志曾做过一个关于“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调查,其中有65.7%的青年人认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并且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受访者,都认为处于青年时期的23~34岁最不幸福。对此,心理医生认为:“年轻人追求有房有车有事业,甚至不惜用健康的身体作赌注来换取物质,真的不‘划算’。”

 

如何给“心”放个假。首先,自我满足要多元化。不要把个人的成功与否捆绑在金钱、权力、地位上,应该寻找更多自我满足的地方。其次,注意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压力来临或“累”的时候,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把它抵消。此外,听听轻松的音乐,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向家人倾诉一下内心的烦闷,同样又利于放松身心。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详细 

3身体出现异常信号,要特别引起重视

猝死虽然是发生在短短几分钟的事,但导致猝死的原因却是平时的日积月累。上班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会出现熬夜、过度疲劳、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大等情况,如果不及时调整,这样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久了,就会引发心血管病症导致猝死的可能。详细 

导致猝死的十宗罪 

  

过度劳累:经常加班和熬夜,会使身体过度疲劳,从而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

生活作息紊乱:长期吃饭、睡眠等生活作息不规律,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抽烟酗酒: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酒精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连续通宵熬夜: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没获得及时急救,易发生猝死。如连续通宵加班工作、打麻将、看球赛等,导致猝死的案例总是屡见不鲜。

过激情绪:过度的愤怒、悲伤、抑郁等情绪的波动,也会导致血管突然收缩,造成心源性猝死。

缺乏运动:长期坐在办公室或室内,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粘稠度较高,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心机功能降低。

肥胖: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因此,发生猝死的机率比一般人要高。

心血管患者:纵观猝死人群不难发现,一般都与心血管病史有较大关系,因此,如果是心血管患者,要格外注意预防。

缺少健康理念:缺少健康理念,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定期去医院检查,不了自己的健康水平,未能做到很好的预防。

身体出现这些危险信号,千万要警惕 

鼠标手、青光眼、颈椎病、腰椎疼……可以说,这些病日渐成为年轻“办公一族”的职业病,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一点都不奇怪。事实上,这些都是身体健康发出的警报。那么,猝死前,身体又会施发哪些信号呢?

 

其中,临近猝死前的这些信号包括:说不出的疲劳感;头晕、头痛;心前区有压榨性疼痛;肢体抽搐;大汗淋漓、四肢发冷;口唇发青发紫;剧烈咳嗽;不能平卧。

征兆1、胸闷、疼痛: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格外警惕。

征兆2、憋气、口唇发紫、血氧下降: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症状,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3、重度的血压升高: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4、呼吸骤然困难: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感觉喘不过气,并且意识突然丧失。

4突遇猝死,请争取到10分钟的黄金救命时间

据医学专家介绍,我们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源性猝死,即心跳节律发生异常,正常的心跳像钟摆一样有节奏,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在数秒钟内停止流动,紧接着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医学研究证明,心脏骤停后10分钟,人体将达到生命的极限,在这段时间里,每延迟一分钟,会降低10%的希望。正确的抢救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或可帮助被施救者突破生命的极限。

 

据统计,87.7%猝死患者的发病现场是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绝大多数患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便在发病现场或送医途中死亡,抢救成功率不足1%,因此正确的自救和他救,可以大大减少猝死的悲剧。

猝死前的自救方法 

自救一、要有自救意识:猝死前身体会有明显表现,主要的是心难受,胸闷气短、眩晕、恶心。面对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应该马上有自救意识,及时向周围发出求救信号。

自救二、避免情绪紧张:当身体信号发出时,不要紧张,不惊慌失措,更不能蜷缩一团。应该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自救,双拳紧握住——深呼一口气——憋足这口气——捶胸又顿足——腹部来呼吸——长吐这口气。这样,可以很快缓解,救你一命。

自救三、大声咳几声:猝死前最可行、有效、迅速的和可能做到的救护措施就是大声咳几声。研究证明,咳嗽大约能产生75焦耳的动力能量,这些能量随机被转化为生物电,能给濒死的心脏一次像“除颤”那样的复苏机会,其效果与胸外心脏捶击复苏术有同样的效果。

猝死的正确抢救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令其平卧,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就应当立刻进行急救措施,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早期除颤等。

胸外心脏按压: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按压,压力需足够大,压低胸骨5厘米以上,然后突然放松,以100次/分以上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

 

人工呼吸:简单的方法是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清除口腔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口对口吹气,每分钟进行14—16次。

 

早期除颤:猝死病人首先可能发生的就是室颤,此时如果能有效除颤就很有帮助。如目前在杭州,15台自动除颤器日前已在地铁站、市民中心、机场等人流密集场所投入使用。不过,当现场没有这类抢救器械的,可以尝试进行“赤手空拳”地除颤,可以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

 

越来越多的人流密集公共场所开始配备自动除颤器 

总之,在实施这些急救措施时,不要停止,不管效果如何,一定要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5结语

疲劳猝死,听起来虽然让人感到害怕,但并非猝不可防,通过及时调整不健康的作息规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就有可以大大降低猝死的发生机率。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health.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