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五色新丝缠角粽:古诗词里的端午习俗

作者:穆选选 · 2015-06-21 来源:凯风新疆

    

  端午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因为纪念先贤而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同时,端午节也是起源最为复杂的一个节日,尽管众说纷纭,但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一说还是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古人究竟如何过端午,我们可以从哪些流传至今的精美诗词中发现那时的端午习俗。  

  1.包粽子庆团圆  

  粽子其实就是端午习俗的一个符号,没有粽子的端午节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的。前面陆游的始终就提到了端午包粽子。无独有偶,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的词中也提到了包粽子:“五色新丝缠角粽” 看来宋人对包粽子很有讲究。“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的《小重山·端午》写到了端午团员温情的一面,借着端午节,儿女团圆,侍奉双亲,其乐融融。  

  2.凭吊屈原怀古  

  由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悲惨遭遇,所以很多地方的端午风俗都是围绕着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而端午节凭吊屈原才是永恒的主题。“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端午凭吊屈原的诗歌有很多,或者有感于斯,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或者怀人及己,悲叹命运的不公和时事的蹉跎。  

  3.沐浴赏花赛龙舟  

  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端午来临,天气也是一天热似一天,端午节前一天,轻轻摇着折扇,心里却在想着明天一大早 起来沐浴更衣,去看看那一大片盛开的兰花,绝对是一件雅事。  

  而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鹧鸪天》中言道: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石榴花已开,正好赶上端午来临,芭蕉叶子的丝丝缕缕似乎也在记载着时光的流逝。  

  赛龙舟是端午节活动的重头戏,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描绘了赛龙舟的激烈热闹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寥寥数语,写出了赛龙舟的宏大场面,以及龙舟赛手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4.缠彩线挂平安符  

  手腕脚腕脖颈上缠五彩丝线据说与原始图腾龙的崇拜有关,因为缠上彩色丝线,远看如同龙身上的花纹,这样可以让毒蛇猛兽远离自己和家人。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前一句就写出了缠五彩丝线,而后一句确实当时身挂小符,类似于今天的平安符,用来祛病防灾。  

  舒頔的《小重山·端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细缠五色臂丝长。可见缠五彩丝线,佩戴平安符,在宋代已经发展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端午风俗。  

  5.戴艾草挂剑蒲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五言律诗《乙卯重五诗》中记载的风俗,包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民以食为天嘛,更重要的是要把艾草佩戴在高高的帽子上,这在当时的京城临安可是一件非常时髦的装扮。古人也很会玩,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表述的就更是直白: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除了自己佩戴以外,向别人赠送送艾草也是一种祈福保平安的意思。  

  6.喝蒲酒雄黄酒  

  同样是欧阳修的《渔家傲》一词中,写到了端午节另外一种风俗,就是喝蒲酒和雄黄酒——菖蒲酒美清尊共。殷尧藩的《端午日》一诗更显端午的闲适: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傲娇的殷尧藩不想向其他人一样挂艾叶和平安符,他只想喝着蒲酒,和朋友一起聊一聊太平盛世大事。如今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端午节这一天将菖蒲和艾叶一起挂在门楣上辟邪的传统。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墨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