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探秘“东方奥斯维辛”——乐道院

作者:刘青 秋明 · 2015-06-29 来源:凯风山东

  一、百年沧桑乐道院

 

乐道院,始建于1883年,坐落于现在的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及广文中学一带,融教堂、学校、医院于一身,集传教、施医、教授新学为一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此建立集中营,最多时在此关押了2000多名侨民,是当时日方在中国及至亚洲地区建立的最大的外侨集中营。

1.曾经的“洋楼”乐道院 

 

狄乐播 

 

昔日乐道院 

潍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位于当时刚刚通车的胶济铁路中段,是山东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文化底蕴深厚,市面繁荣,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士聚集于此,其中,就有美国传教士狄乐播及夫人阿撒拉,于1883年来到潍县,选址潍县东部李家庄,开办了男女中学、医院与教会,自称“乐于传播道义的学院”,遂命名曰“乐道院”,潍县人称其“洋楼”。1900年,毁于义和团“反洋教”风潮,1904年重建,规模较之前更大,并将山东境内登州(今蓬莱)的“文会馆”以及青州的“广德书院”一并迁入,合并为广文大学——这是中国的第一所正规现代化教会大学,包括理学院、道神学院和医道学院,建有先进的科学馆大楼、天文观象台、能容纳千人的礼堂和理化仪器制造所,其师资、教学与设备当时都是全国一流的,美国人称其为“中国的哈佛”。乐道院医院也颇具规模,有内、外、妇、儿等科室,能够进行肠梗阻、膀胱癌切除等各种腹部手术,而且拥有X室、化验室等现代化医疗设施、设备,乐道院医院俨然已成为胶东一带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医院,远近患者接连不断。

 

广文大学教学楼 

 

在乐道院做礼拜的中外基督教徒 

 

医院化验室 

2.乐道院不再乐道 

远离大城市和港口,经济和治安状况良好,铁路、公路、机场畅通;乐道院房屋众多,环境优雅,有独立封闭院落。然而,这些曾经成就乐道院辉煌的条件,却给它带来了灾难。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加澳等国纷纷对日宣战,为防止日侨间谍充当别动队向日本法西斯提供情报、搞破坏活动,美国将其国内的6万多日侨集中到洛杉矶一带统一看管。为施报复,日方遂在山东潍县强征乐道院地址,将在中国沦陷区搜捕到的英美等国侨民及战俘集中关押于此。1942年3月间,日方派宪兵队包围了乐道院,强占于此,建立集中营:所有人员都赶出去;把X光机及其他贵重仪器、贵重药品,全部洗劫一空;抓来民夫,砬伐树木、拆掉院墙、垒起碉堡、架起电网、装上探照灯、一批批外籍侨民先后被押入其中……昔日幽静典雅的乐道院,瞬间变成了阴森恐怖的监狱。

 

变成集中营后的乐道院 

 

运送侨民的汽车 

3.“东方奥斯维辛” 

 

侨民们佩戴的囚犯符号 

把乐道院变成集中营后,狡猾的日本侵略者为了掩盖罪行,制造了种种假象:乐道院的大门并未改动,依旧是原来“乐道院”的巨匾,电网做成原来铁丝网的样子,碉堡在围墙边上只露出顶部,很像原来的天文台,从外面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日本人自称这里是“敌国人民生活所”,在押人员的过着又是怎样的“生活”呢?电影《辛德勒名单》有这样的场景:围着高压电网的营房,每天出工前点名的空地……这也是潍县集中营生活的真实写照。

 

关押人员名单 

潍县集中营里臭虫、苍蝇到处都是,监舍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床挨着床,夜里小便、打鼾的声音清晰可闻。被关押的侨民虽然不穿囚服,但胸前都戴着标有国籍、所住房间号码的囚犯符号。在日常管理上,与监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点名稍有拖延就会遭到看守的打骂,一旦违反违反所谓的“营规”就要受到关禁闭等严厉的惩罚。人们的主要饭食是发了霉的高粱粥,而且每人只有一勺,大多被囚者憔悴不堪。

 

被关押的33名燕京大学外籍教授 

看守们还想出各种花招压榨剥削营内的侨民,他们用廉价食品将难民的钱币、高档服装、名贵手表、钢笔换去。难民们一贫如洗,许多人几乎衣不遮体,夏天男性多光着膀子,只有冬天才穿鞋,有的人手被严重冻伤。在三年多时间里,先后有2008名外国侨民关押于此,其中有奥运会冠军利迪尔、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任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等多位世界名人。

延伸:深陷魔窟的世界名人。【详细】

  二、不屈不挠的抗争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迫害和欺凌,面对暗无天日的生活,被关押侨民没有放弃对新生活的渴望,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顽强地同日本法西斯斗争到底;潍县当地居民无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冒着生命危险给侨民们传递情报、筹集物资,帮助侨民们度过了难关。

(一)集中营内侨民:困境中不放弃希望

 

难友们组成的“救世军”乐队 

1.团结就是力量。

集中营里的侨民们,没有人能告诉他们战胜何时结束,更没有人知道自己在这里呆多久,面对迷茫的未来,侨民们没有放弃希望,他们积极行动,主动自救。他们通过民主选举,推选出一个9人“自治管理委员会”,组成教育、综合、纪律等九个委员会,分别负责管理集中营的各项事务,并负责与日本当局进行协调、谈判,争取权利和待遇。

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充当鞋匠、锅炉工、面包师等工作,大家轮流帮厨、烧火、清除垃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侨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为了鼓舞大家的斗志,一些有音乐才能的人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成立了“救世军乐队”,在苦难的岁月里,给人们带来了力量和欢乐。

 

被关押的孩子们 

2.希望在孩子身上。

集中营内关押的侨民中包括327名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侨民们想尽各种办法最大程度地安抚孩们子幼小的心灵,不让他们失去对未来的希望。经过多次与日本看守交涉,为孩子们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平时在室外上课,冬天就挤在床上、行李箱上上课。孩子们由于长期饥饿面黄肌瘦,有的孩子甚至停止了发育,为了孩子们的生存,侨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为给孩子们补钙,他们将鸡蛋壳磨碎给孩子们吃。

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老师们也没有放松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也从来不曾告诉孩子们深陷不幸,老师们教他们用画笔描绘美好的世界、记录下集中营生活的点点滴滴。

3.里应外合,逃离魔窟。

为了打通集中营和外界的联系,侨民们酝酿了一个逃出高墙和铁丝网的大胆计划。经过观察,侨民们发现了日本看守的巡逻和换岗规律。1944年6月9日,被关押者恒安石、狄兰利用阴暗的天气,趁看守换岗、电网停电清除杂物的机会,在其他难友的帮助下,翻墙而出,成功越狱。逃出集中营后,他们被接到了游击队的驻地,在游击队和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在乐道院集中营周围活动,沟通着集中营和外界的联系,他们将有关集中营的信息捎给重庆方面,英美使馆得到情报后,1944年12月,将发报机和药品等物资空投到了游击队驻地,经过多方努力,这些物品被送到了集中营内,对长期处于物资匮乏的集中营的人们以极大的帮助。

(二)当地居民:大义大情、无私援助 

 

左五为挑粪工张兴泰 

1.“人力电台”,传递救命信息。

被关押的侨民们,努力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着,高墙和铁丝网外的中国百姓,没有忘记这些外国友人。在一个角落,隔着高墙和电网,侨民们用钱和衣物交换当地居的食物。垃圾清运工张兴泰父子利用出入集中营清理粪便的机会,将侨民的需求信息带出来,当地居民将物资用竹竿送入高墙内,侨民们再将他们的物品扔出高墙外,侨民们往往能获得比物品价值更多的食物。这条秘密通道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维系侨民们生命的命脉。日本看守怎么也想不到侨民们是怎么与外界联系的,甚至一度认为集中营里有电台存在,为此几次进行搜查,当然没什么结果。

2.用生命换来的食物。

为了防止侨民和当地居民交换物品,日本侵略者在乐道院的围墙外加设了电网,要想到达围墙脚下,需要在电网上铺上木板绝缘,踩着摇晃的木板越过去,整个过程随时都有触电身亡的可能。危险没有吓倒当地居民,他们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为侨民们送食物,一名韩姓青年,在翻越电网的过程中不幸触电身亡,日本看守为了恐吓当地居民,故意拖延不收尸,让身体在电网上挂了一整天。隔墙交换行不通,有人就利用进入集中营搞维修的机会偷偷地给侨民带食品,这样做冒得风险更大,一名当地居民就因此被日本看守打得死去活来,随后失踪。

3.募捐物资,帮助侨民。

1944年底,在集中营内炊断粮绝、奄奄待毙的情况下,侨民们通过张兴泰父子带出密信,述说集中营内的困难,请求援助。当地居民在自己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募集了大量的救济物资,送到集中营里,避免了被囚外侨的大量死亡。

(三)神兵天降:噩梦就此终结 

 

鸭子行动队乘坐飞机乐道院上空跳伞 

1945年8月17日,美国鸭子行动队的7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乘坐飞机略过乐道院上空,他们跳伞落入院外玉米地后又冲入集中营,难民们也如潮水般向大门外奔涌,惊呆的日本看守们也无法阻止这股洪流,任由侨民们和营救队员相互拥抱、欢呼……8月30日,美国在华驻军正式接管盟国侨民集中营,开始组织侨民们撤离。

难民的撤离也费了一番周折,由于战后公路满目疮痍,无法通行,铁路也处于瘫痪状态,难民撤离只好用飞机空运。起初,用B—24大型轰炸机试飞,不料跑道被压坏,只好改用只能运送几十人的小型飞机,效率太低,难民们按英文姓氏字母排列,依次向青岛运送,直到两个半月以后才才全运完。至此,乐道院集中营外国侨民三年多噩梦般的生活才得以结束。

  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不能忘却,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更不能忘记!集中营的岁月,成为曾被关押在这里的每个人一生都无法抹去的烙印。为了找寻记忆中的集中营,还原那段历史,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着纪念活动。

1.友谊之花,常开不败 

 

利迪尔纪念碑 

 

集中营亲历者参加纪念活动 

当年在这里被关押的侨民们,组织了潍县集中营难友会、建立网站、写回忆录,努力找寻当年的记忆;美国花旗银行副董事长司马雷先生的夫人出生在集中营,她在今广文中学设立了"司马雷夫人奖学金",奖励每年高考的优秀生;利迪尔基金会在香港成立后,与潍坊一起筹建运动场,代训运动员,如今的广文中学校园一角,矗立着利迪尔纪念碑;前新泽西州译员戴爱美女士也一直在寻访当年解放集中营的英雄——7位“鸭子行动队”成员……【详细】

2.历史遗迹,永存为证 

 

乐道广场 

乐道院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历史,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人们小心地呵护着她。2005年,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之际,潍坊市人民政府对乐道院既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进行了维护修缮,并作为潍坊市重点文物依法予以保护。同时,在虞河边上建起了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碑和乐道广场。潍坊市政府还乐道院旧址上建立了纪念馆,今年将对外开放。

 

潍县集中营纪念馆纪念碑 

3.还原历史,警示后人 

 

狄兰写的集中营回忆录 

集中营的亲历者们努力地搜集着在集中营的点点滴滴。他们拿起手中的笔,撰写回忆录,记录下了那段苦难的岁月;一些专家学者对乐道院的历史作了专门的研究,发表和出版以乐道院集中营为题材的文章和书籍;为了更生动直观地再现历史,一些电视剧和影片也相继或即将搬上银幕和荧屏。

 

有关乐道院的书籍 

延伸:纪录片《潍县集中营》登陆央视【详细】

  结语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乐道院逐渐回复了安宁与和平,学校复课,医院复诊,集中营的噩梦一去不复返。历经时光荏苒,乐道院这片热土,仍然坚守着“教书育人”与“治病救人”的“乐道”精神。回忆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进而乐播道义、追寻和平!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