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舌尖上的东北,感受质朴与豪迈

2015-07-09

1蓝天白云黑土地,食材味道很特别

“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约有1700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资源的60%。众多种属和数量的禽兽栖息在这里,它们和丰富的植物性山产品一同向这里的人们供献了美味的食珍,如猴头菇、人参、鹿茸等,都是大自然对东北人慷慨的馈赠。

 

黑龙江雪地捕鱼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鱼类。松花江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三花五罗”、大白鱼、鳜鱼等名贵品种早就闻名于世。广袤的平原草地则是得天独厚的畜牧乐园。据统计,东北地区有禽类70余种,畜兽类50余种,鱼类100余种,果实类60余种,菜蔬类100余种,谷物类40余种。“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这个描述虽然夸张,但充分展示了东北食材资源的丰富。

黑土地产五常米:大米界的劳斯莱斯 

有句话叫作,中国好吃的大米在东北,好吃的东北大米在五常。《舌尖上的中国2》之《时节》,曾给了五常大米一分零两秒的镜头,这让五常大米狠狠地火了一把。

 

五常能种出好大米,皆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黑龙江,其黑土层厚度平均为20至30厘米,而五常的黑土层的平均厚度竟达2米,土地中含有机物高达10%以上,堪称“膏腴”之地。五常属于中温带大陆气候,无霜期140天,平均年降水量608毫米,年日照2629小时。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贯穿全境,水系纵横。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五常大米的好风味,它具有外观半透明,色泽青白有光泽,口感绵软略粘、微甜、略有韧性的特点。

 

自五常于清乾隆年间开始有栽培水稻的历史记载以来,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五常大米名声鹊起,誉满天下,一直是皇室独享的御贡米,难怪被人们称为大米界的劳斯莱斯。【详细】 

2感受天寒地冻:独特的食物储存

多样的冷冻食品 

东北地区处于北纬42°至53°34′之间,寒冷甚于版图中的其他任何地区,因此,冷冻食品是东北地区人民的典型食俗之一。漫长的寒冷冬季,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但也因此决定了特异的文化风格。

 

冻饺子 

严冬是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大冷库,可以无限量、无代价的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灭菌防腐保鲜、独具风味。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上冰衣长久保鲜,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可以冻豆腐、冻奶、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冻水果。至于红果蘸上冰糖的神奇食品“冰糖葫芦”,更是东北入冬季里的风俗美食。冷冻的肉可以很便利地切成极薄的片和极细的丝。冻鱼的味道更美,也更便于加工烹制。当然更不要说现在生活中人们喜爱的冰淇淋等各种冰果、冰点了。不惧冰雪,喜爱冰雪,不仅夏季里嗜食冷冻食品以降温防暑特色,冬季里也喜欢冷冻食品爽口开胃,这的确是令南国居民们既欣羡又怯于问津的东北人独具特色的口味。【详细】 

家家有地窖,户户有酱缸 

这里的冬季漫长严寒,因此,丰厚的冬贮是东北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聪明创造。由于无霜期短,人们吃地产蔬菜的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为解决漫长冬季对蔬菜的需要,几乎每家秋天都要挖一座地窖,将萝卜、白菜、胡萝卜、土豆放到地窖里,冬天随吃随拿。此外,东北人家腌的酸菜、咸菜(用盐渍白菜、萝卜、黄瓜)味道也不俗,离家的东北人每每提起腌酸菜、腌咸菜,心里立刻会升起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东北妇女制作大酱 

东北人可以说是嗜酱如命。乡村人家的菜园子门口,庭院南边的太阳地里,以及楼房向阳的阳台内,都常年放置着一口大小不等的酱缸或酱坛子。即使在三九天,也不必挪动,当然酱缸也不会上冻,随吃随取很是方便。因此,才有了“家家户户有酱缸”的东北之所谓一怪。在东北,衡量一个家庭主妇合格不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品尝她亲手下的大酱。还有她腌的咸菜和做的豆包,尤其是品尝她家已经发透了的大酱的味道。这一来一往的品尝大酱的机会,更加让邻里乡亲之间有了沟通,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详细】 http://jiangsu.kaiwind.com/jkyssy/201506/17/t20150617_2579216.shtml

对炖的爱好 

炖菜也是北方的一大特色,对付严寒气候,来一大锅热气腾腾既有汤又有菜的炖菜,既热乎又解馋。北方有著名的“八大炖”:猪肉炖粉条、大骨炖酸菜、牛肉炖土豆、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得莫利炖鱼、乱炖、白菜炖冻豆腐、杀猪菜。

 

猪肉炖粉条 

东北地区对“炖”的爱好源于金代女真族和女真后裔满族的风俗,一方面是渔猎生活的缘由,厨具不可能太考究,油醋等调料难得;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地气寒冷,锅内咕嘟嘟地煮冒泡,方能抵御得住寒冷。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清末民初的童谣里也形容满族饮食习俗为“粘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穷苦人家随手收集易得的食材,多半是豆角、土豆、红薯粉条,混在一起炖得烂熟,汁水融汇,半羹半菜,混搭互补出更加圆满的味道。这道平易近人的菜传播开来,不仅在东北备受宠爱,全国各地的食客也纷纷从菜色的包容和豪放中与东北人的个性建立起联系,当仁不让地将之列为东北风的代名词。【详细】  

3缤纷的少数民族,独特的异域美食

少数民族斑斓美食文化 

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习俗多彩,饮食文化丰富。

满族食品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

 

沙琪玛来自满语音译,意为“金丝糕” 

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有神仙炉、补身汤、冷面、打糕、泡菜等。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日常进食及餐具的摆桌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特别是在有老年人的家庭里,一般都要为老人单摆一桌。全家人进餐时,在长辈面前不许饮酒,用餐后在长辈面前不许吸烟,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等。【详细

异域风味吸引味蕾 

东北许多城市都聚居了大量的欧洲侨民,哈尔滨就因此有了“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雅号。由于俄罗斯、法国、希腊、德国等大批欧洲人和日本、朝鲜人等外籍人的涌入并开办企业,造成了一股不小的欧风。据1937年的调查,仅哈尔滨一市就有西餐馆260多家,如今更是数不胜数。

 

豪爽的俄式大餐 

哈尔滨几乎可以吃遍欧洲各种民族的风味饮食,当然其中影响更大一些的要属俄式大菜了。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飘舞的数九寒冬,坐在充溢着浓郁异国情调的西餐厅里的那种情调,很惬意!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初,许多军政要人、国际友人、学林人士、大腕优伶,如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国母宋庆龄、国联特使英国人李顿将军、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都曾在哈品尝过俄式大餐。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有一年夏天来哈,对俄式大餐颇有一番高谈阔论。朱自清来哈的第二天吃俄式大餐后说:“俄国大餐菜码大,且油重,很适合国人的口味。”当看到街上丰乳肥臀的俄国女人,他称:“这怕是菜里油太重造成的吧!”【详细】  

④豪爽的东北人,海量饮酒文化 

“大碗白酒轮着喝”被称为东北十八怪之一。东北的饭桌上,要尽地主之谊,最常说的话就是:“吃好喝好啊”!豪爽的东北人潜台词其实是:随便吃,随便喝。这大概和满族风俗有关,满族人冬天里杀猪祭祀,用白水煮熟大块的“福肉”,路过的人都走进来随便围坐,用随身的刀子切着肉吃,片下的肉片越薄越整齐越好,吃得越多,主人越有面子。从前在东北的荒僻屯子里,还有离家不锁门的风俗。路过的人随便进来吃喝,离开前抓把灶灰洒在门口,主人回来看到,就知道家里来过了客人。

 

东北人好喝酒,酒量大是一说,喝起酒来的豪爽劲儿更是大有口碑。东北有好酒,但没名酒,比如哈尔滨俄式口味的白啤、吉林产粮地的大曲、通化葡萄酒,知名度略逊一筹,不如参茸等材料泡制的药酒有名气,但是喝起来一样燎心暖胃。冬季农村里最常见的东北小烧——小酒坊酿出来的散白酒,口感上还没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品质稳定,但都不辣嗓子,后劲十足。用貌不惊人的塑料桶打回去,配上炖菜、火锅,有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满足。

东北人常把吃饭、聊天都说成“喝酒”,在豪迈的生活方式中,酒变成了交流感情的工具,讲不讲究、精不精美,也就无大所谓了。酒到酣处,情正热时,朴实到极处也不妨看作另类的雅,七尺大汉铜板铁琶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刚刚好,何必非要红牙拍板,方显风流。【详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