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云南民俗:彝族祭祀舞蹈“跳哑巴”

作者:陈贵华 · 2015-07-12 来源:凯风云南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历经数载风雨,神秘的哑巴石默默诉说着彝族先祖一段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传说,读来令人扼腕。

  碧多村是一块傩文化的处女地,录属于易门县铜厂彝族乡碧多村委会,有一百多户人家,村里历代居住着勤劳善良勇敢的彝族群众,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满山遍野的迎春花把小山村装扮得分外妖娆。此时,能歌善舞的彝族群众就开始“跳哑吧”。

   

  “跳哑吧”源于何时何事?碧多村里有一块让人浮想联翩的神奇哑巴石,哑巴石上绘着哑巴公的神秘脸谱,不知道是哪位神仙遗失在绿汁江畔的灵石,哑巴石默默诉说着彝族先祖一段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传说。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满山遍野的迎春花竞相绽放。碧多村里有一对要好的青年男女,小伙子勤劳勇敢,姑娘聪明美丽,可是贪婪的娥滴(国王)抢走了美丽的姑娘,勇敢的小伙子穿着破烂的衣裳趟过绿汁江水,追到了王宫附近寻找姑娘。在朦胧的夜色里小伙子吹响葫芦笙呼唤心爱的姑娘,姑娘与小伙子一起逃到山里,双双装成哑巴并结为了夫妻,村民们吹起葫芦笙跳起舞为他俩祝福。峨滴知道后,恼羞成怒,便派人进山追杀,这对哑巴夫妻与娥滴的爪牙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被双双杀害,乡亲们很悲痛,为了悼念这对敢与娥滴抗争的青年,就把他俩尊为神。因青年夫妻被害那天是正月初四,所以每逢正月初四,便让村里人装扮成这对夫妻生前的模样,跳起他们爱跳的舞蹈纪念他们。

   

  斗转星移,绿汁江的水依旧潺潺地流,碧多村瘟疫流行,禽畜几乎都死光,人也死了不少,于是族长提议在村内设一太平会,祈求神灵保佑村里人畜平安。族长认为传说中的哑巴夫妻敢与邪恶的娥嫡斗争,也定能驱除瘟疫,为村里人消灾解难,于是,从太平会立会之年起就有了跳哑巴活动,立会日恰巧是正月初四。太平会还规定“跳哑巴”跳三年又停三年,从此,“跳哑巴”具有了祭祀和驱疫逐邪的作用。

  神奇的传说让“跳哑巴”蒙上神秘的面纱。“跳哑巴”的时间为阴历正月初四一天内进行,由祭神、起坛、跳哑巴舞、杀哑巴、吃哑巴肉、庆贺等六个部分组成,人员由太平会内称为春官的人员组织进行,春官全为男性。主要人物是哑巴神,即哑巴公和哑巴母,另有吹葫芦笙、弹月琴、吹笛子、唱“阿哩噜”等人员共14个人组成,并从中推举1人为主持人。“跳哑巴”的地点是固定不变的,不得随意改动,即“东边起坛,西边化装”,所需道具必须在村中的哑巴石前制作。

   

  明媚的春天又到了,又是碧多村迎春花盛开的时节,正月初四这一天,四村三寨爱跳笙的人们都汇集于碧多村,小山村沸腾了。此时,可以跟随着“跳哑巴”的舞队,近距离领略云南傩戏、傩文化的神奇魅力。

  浓墨重彩的装扮是傩戏的特点,只见哑巴神粉墨登场了。哑巴公由村里身材高大的汉子扮演,他戴的面具是一个用火草编织的挎包,挎包口朝下套在头上,挎包的两面绘上了传说中的哑巴公面部形象,挎包外底部的两端各插缚着几根野鸡尾翎,身穿一件用棕片缝成的蓑衣领褂,足穿一双草鞋,手握一根长约60公分的的细竹杆,作驱邪赶鬼之用,此形象寄寓了村民丰富的想像力。哑巴母则男扮女装,其穿着打扮跟当地彝族妇女差不多,手持一扇棕叶,作驱邪赶鬼之用。其他表演人员着日常服装。

   

  天渐渐黑了,“跳哑巴”开始了。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在村西头一块平缓的地方祭祀春神,祈求春神保佑五谷丰登;在村东头的哑巴石前起坛,用酒祭献四方天地神灵;在每家每户的堂屋里“跳哑巴舞”,祝福主人家“过个太平年”;在村东头偏北的山道边,随着响亮的鞭炮声,哑巴神倒地“死去”,表示恶魔已随之而死,将哑巴公的烂蓑衣脱下烧掉,这就是杀哑巴;在村中的大晒场上,早已围满了男女老少,舞队将各户送给的猪肉在晒场边一大口锅里煮熟,香喷喷的哑巴肉切成方块,分给在场的群众,不论大人小孩每人三块,大家争先恐后,都希望吃上三块“哑巴肉”保四季平安,身强体健。

  吃过哑巴肉,就开始隆重的庆贺活动。撤去方桌,大家开始围在一起跳起葫芦笙,庆贺村中驱疫逐邪的胜利。仍由“跳哑巴”的乐队奏乐,带头跳起葫芦笙,在场的本村人、外村、外乡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进去手拉手跳起舞来。随着乐队演奏的各种曲子,人们跳起不同的舞蹈动作并变化着队形,人越跳越多,气氛异常热烈,这热闹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东方泛白。

  “跳哑巴”是碧多村独有的一种原始信仰的彝族祭祀舞蹈。2006年“跳哑巴”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列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2009年李德金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作为云南傩戏、傩文化的一种,“跳哑巴”在碧多村彝族群众中传承和发展着,继续绽放着神秘的艺术魅力。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