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娇艳巧晕散 晶莹深入胎的永宣青花

2015-08-23

  被称为人间瑰宝的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是一种用天然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后再施釉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渗透于坯胎的青色咕料被罩以透明釉,高温烧制后,形成随光灵动的釉下彩。其蓝白色相互映衬,如玉如碧,呈现青翠欲滴、明净素雅之美感。“雨过青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也许青花瓷体现了蓝天白云的自然美景,也许古人先贤真有先见之明,将近1400年过去了,至今,人们仍对青花瓷情有独钟,如痴如迷。

  青花瓷发展从明朝步入鼎盛时期,并从此长盛不衰。大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之后,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并带回了波斯的苏麻里青钴料,直接推动了陶瓷工艺向更高层次发展。其影响,使明朝发展达至顶峰,被誉为“永乐盛世”。明宣宗朱瞻基在位9年,年号宣德,被称为宣德帝。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天资英畅、颇有作为的皇帝,以体恤民情、节俭惩赃而被后人称道。在他当政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仁宣之治”下的明朝,国力达到了明朝270余年来的巅峰。

  永乐、宣德之间是祖孙关系,宣德的父亲仁宗在位只有1年,因为时间短暂,永乐、宣德两朝等于是相连的。而且永乐、宣德当时政局繁荣昌盛,艺术追求相近,都非常关注瓷器制作。所以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都非常相似,人们往往难以区分,故有“永宣不分”的说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宣德时期的青花瓷技术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工艺的进步,使之不仅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在后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其实,永、宣青花虽一脉相承,但各有千秋。永宣青花以制作精细、独树一帜,可谓空前绝后。

  只恐凤吹去 还愁日灸消

  永乐青花薄如蝉翼白如玉

  “只恐凤吹去,还愁日灸消”是后代对永乐瓷“薄如蝉翼白如玉”的赞誉。 永乐年间,大件的器形较少。其特点是圈足矮浅,盘、碗底心内凹外凸,大盘沙底细密,足墙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同样的器形,永乐的要比宣德精细轻薄、修胎工整,琢器胎底衔接不平整。永乐时注意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胎色洁白,大器的细沙底,有光滑温润之感。其特征是,厚胎件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薄胎件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大小盘、碗居多,琢器较少见。松质浆胎色泽微黄,断面而看胎质有烧结不足的现象。脱胎件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

  在图案上,永乐青花受当时画风影响,多为写意,既无工笔画之呆板,也无图案画之拘束。画面豪放而潇洒,构图简洁而高古。所画龙纹状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四、五爪不等,犀利而苍劲。有腾空、行走、飞舞、翘首、回望等多种形象,大有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气概。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头部无发毛。在龙、狮等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永乐的梅瓶胎轻,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较元代要开阔稳重,纹饰纤细。永乐的青花瓷集成前代的传统工艺并有所创新。

  郑和下西洋带回“苏麻里青”料,使景德镇烧制出来的青花瓷极富特色。线条有粗有细,或粗细兼用,充分表现出青花的浓淡层次。无论深浅青花色泽,都极为艳丽,清晰明快。在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结晶斑呈星状点滴晕散。浅淡处结晶斑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甚至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这种现象是研磨不细的钴料在窑火中形成的自然晕散,绝不同于清代雍正仿品那样有意重涂点染,有意模仿。永乐青花这一种特殊情况,可作为我们鉴定年代的有力依据。

  娇艳巧晕散 晶莹深入胎

  宣德工艺精湛凝重更生动

  宣德时期瓷器烧造技术进步,与海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具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技术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大量的制瓷原料,也为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宣德时期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艺豪放,笔法流利生动,而且较永乐更加凝重和生动。过去,一般以为宣青很少描绘人物。根据现有的文物和有关资料发现,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不乏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

  宣德青花常见纹饰有腾龙、云龙、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海水龙、青花海水白龙、海水荷莲龙、花间行龙、螭龙、翼龙,云凤、双凤、穿莲凤、穿牡丹凤、团风,莲、桔、牡丹、宝相花、荷莲、石榴、牵牛花、八宝、茶花,菊、莲、牡丹、葡萄、百合、三果、石榴、瓜,藏人歌舞、西王母齐贺、赏月、拜月、婴戏、仕女等。其中,苏麻里青料最为常用,青花自然晕散,自然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般深入胎骨。在宣德后期,青花着色较浓,并少晕散和斑点。

  另一方面,宣德的笔款比永乐多。一般为6字,但也有4字。底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均有书写。在器足方面,共有8种特征。一、琢器多细沙:平底宽圈足,无釉,泛有火石红斑。二、瓶、罐有台阶形底,连续上凹,为宣德时期独创,底均施釉,多属款。三、斜坡式盘底,盘心微有下凹,清代雍正仿斜坡式盘底为泥鳅背式状。四、齐瓶足,足如刀切一般,与永乐器比,略显矮脚。五、高足碗。六、卧足。七、外墙内敛圈足。八、直墙圈足。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领域,从20世纪30年代就备受推崇,至今被誉为青花瓷之冠。

  似一脉相承 实争奇斗艳

  永乐宣德青花瓷前后有别

  永乐和宣德中间虽只有一年的洪熙过渡期,对比之下,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以永乐的龙纹与宣德的龙纹对比,宣德的制作精致,即使器形很大,也毫不觉钝重笨拙。而永乐则显得“细润有余且坚挺不足”。宣德时期的釉面特点为“橘皮釉”,而永乐时期釉面为“亮青色”。过去人们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的青花始于正德,现证明可追溯到洪武、永乐时期或更早。宣德早起青花与永乐青花风格很近,并全面继承了永乐青花的特质。因此,在识别的时候便不能把它们断然分开。宣德晚期青花显得浓黑,有凝聚斑。这种青花没款,很多人会认为是正德的器物,只有比较了解宣德器物,才会对泛白的釉面有正确的认识。

  从鉴定方面来看,永乐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沙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其釉面肥厚、莹润、平静,无橘皮纹,虾青色贯穿整个明代。永宣至崇祯,青花的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其所用“苏麻里青”烧造时有自然晕散,形成自然的铁锈。在一些永宣的款里面,据我们了解,是从永乐时期开始就有的。笔法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鉴别永乐瓷的注意特征:以造型特点和胎足处理最为重要。应为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胎足处理方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永久痕迹,每件器物的烧制都与当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与技术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对器形强加观察,熟悉和掌握永乐器形的特点,形成一个确切的概念。

  区别永宣的青花瓷器,正如孙赢洲先生总结的那样,要“耳、目、手三者并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又要以手将其摩挲以辨粗细,用指扣敲以查音响。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各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赏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此外,人们还应多到国家级博物馆或拥有国家文物资质的单位进行比对和研究,以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