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建国以来中秋节的历史变迁

2015-09-25

 

图:20世纪50年代,81岁老渔民郭汝一家四代同堂共55人在中秋节夜大团聚

  数十年来,中秋文化不断演化,每年都会有新的元素注入,但是,中秋节团圆的意义恒古不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幸福过中秋

  1949年的中秋节是10月6日,也就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后。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回旋的鼓声、鸣响的礼炮声、庆祝人群排山倒海似的呐喊声……都牢牢地留在了亲历者的记忆深处,直到60年后的今天,那种激动仍然无法释怀。但是在尚未解放的地区,“中秋”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逼近广州。9月初,广州的各大酒楼、饼商开始打起月饼推销战,店门摆盆景,报纸登广告,但中秋临近,购饼送礼者仍寥寥无几。节后,各式月饼堆积如山。

 

图为彭德怀旧照

  1951年:“抗美援朝”月饼模受欢迎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那年的市场上出现了“抗美援朝”月饼模。整个模子是用一块褐色方形硬杂木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直径在12厘米左右,比现在市面上的月饼要大。深度在2厘米左右,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最具吸引力之处就是月饼模中间宋体雕刻的“抗美援朝”字样和一颗大大的五星。

 

1961年9月21日,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包装月饼

  1954年:中秋节食品比以往丰富了  

  在1954年发黄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则通知:中国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和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已经为首都人民准备好大批中秋节食品。在八月初,中国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的采购员就出发到西北区的甘肃和内蒙古草原采购牛羊。现在东北的苹果、广东的香蕉等已经源源运来北京。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已经采购和组织加工了一批肉、鱼、水果、月饼等食品;有些商品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为了便利市民购买节日食品,城区消费合作社将设立一部分临时水果摊和肉摊。

 

  1963这是市民在北京特产——蜜饯果脯摊前。

  1959-1965年:食物凭证供应少得可怜  

  1959年,粮油副食和日用工业品已经按户口凭证限量供应了,过节的月饼生果等也不例外。自1959年下半年开始用粮票了,到1960年,拿着粮票也不容易买到月饼了。中秋凭证供应少得可怜的食物。月饼供应同上年看齐,价钱都贵了。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10元,在当时就是天价!一个青年工人月工资可能才20元,那一个月饼相当于半个月工资,按现在的收入计,相当于1000元一个月饼。  

  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要想吃到作为节令点心的月饼,必须得有中秋节特供的月饼购买券。那一时期的月饼券与各类普通生活票证式样相仿,票幅较小,图案简单,用纸普通。月饼券的面额单位分两种:一种以重量计,如天津市第三商业局发行的“1958年中秋节月饼购买券(市区、汉民用)”月饼半斤券;另一种以份额计,如苏州市商业局发行的“1963年中秋月饼票”1份券。

 

  这是1963年中秋节前夕,上海著名的杏花楼制作的月饼在门市部供应。

 

1963年中秋,山西运城县大渠公社寺北村大队的社员在购买本村供销点供应的月饼

 

1978年中秋佳节,上海各食品店月饼上市。

  1966-1976年:很难买到月饼 那一时期,月饼很“金贵”,是不少人难以看到的“稀罕物”。“赏月、吃月饼”还曾一度被禁止。

 

1978年中秋前夕,一些台湾省籍同胞聚集福州,欢度佳节。

  1978年-20世纪末:中秋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自1978年以来,中秋节的风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每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均举办专题晚会,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在1979年重新生产自制中秋月饼,恢复供应,有“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若干种类。与此同时,为减轻中秋时集中购买的压力,月饼预约券也开始出现,而且供不应求。月饼券的印制愈加精美,用纸愈加高档,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首深情婉转的《十五的月亮》在1984年的中秋晚会唱响,从此风靡全中国,成为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1988年9 月12日,也是在中秋节前夕,台湾昌瑞轮号满载着70多名台湾同胞重回大陆,停靠在上海外虹桥码头。这是台湾第一艘载回内地探亲旅客的客轮,启动了两岸开放旅游的破冰之旅。步入90年代,中秋节不只是海峡两岸联络感情的重要日子,还是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手拉手的重要日子。90年代初,广州一饼家就在中秋前夕开始为顾客代办月饼邮寄业务,为各地的华人华侨传递浓浓的乡情。

 

1979年中秋前夕,上海月饼工场开炉生产各自的特色月饼。

 

  这是1979年9月25日,上海市民在选购上海冠生园制作的“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特色优质月饼。1979年,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自制中秋月饼重新大量生产,恢复供应。

 

  俗语说,“每逢佳节倍思亲”。1980年9月23日,福建沿海军民,把印有“天上月圆,人间团聚”的精制月饼,用橡皮舟、气球、风筝,海漂、空运去金门、马祖等岛屿,请隔海相望的骨肉同胞同尝团圆饼,共度中秋节。

 

  1980年9月9日,北京市中秋月饼即将大量上市。北京市食品加工部门为首都人民生产的月饼品种多达105种,其中除恢复生产芙蓉、乌麻、果仁等传统风味的品种外,还增添了什锦、口酥、蛋黄等20多种新品种。

 

  1989年中秋节正逢广州市第二届老人节,老人院的孤寡老人高兴地接过生产厂家送来的适合老人食用的低脂肪月饼。

 

  中秋节前夕的北京桂香村食品店,选购月饼的顾客盈门。1989年北京上市的月饼共有50多个品种5500多吨。

 

  1995年在传统佳节中秋节来临之际,广州市糖烟酒公司特制一个重10公斤的“敬爱爱心月饼”送给广州市老人院,以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敬爱之心。这是一位96岁的老人在为大家分切爱心月饼。

 

  岁月如梭,你还记得几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吗?

 

  看完了建国后的中秋,再看看古人的中秋。古人中秋诗情画意,中秋赋诗图

 

  古代有钱人家的中秋很热闹,中秋团圆图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