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左宗棠:我国历史上没有“学历”的官员

2015-10-08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左宗棠从一个没有进士“学历”的普通读书人成长为晚清的中兴名臣和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会试落第 伯乐相助

  左宗棠出生在一个以“耕读为业”的平民家庭。他从小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品德优秀。在他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左宗棠和祖父到山上采栗子,他采到栗子后并没有吃独食,而是回家与哥哥姐姐平分,他的祖父夸奖他:“此子幼时分物能均,又知让而忘其私,异日必能昌大吾门。”

  少年左宗棠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长沙的县试和府试,但接下来的读书博取功名之路就不那么顺利了。1832年,左宗棠参加湖南乡试以获取举人资格。在科举考试中,考生的试卷须先经同考官阅看,由他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者,才能中举。不幸的是,左宗棠的试卷没能通过同考官这一关,眼看与举人资格失之交臂。但由于这一科是为道光皇帝五十大寿开的“恩科”,主考官从五千余卷中选得六个人,左宗棠有幸入选并为六人之首。不过,同考官怀疑这是人情卷,不愿推荐,恰巧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场,当场拍板同意选出的六个人,左宗棠才有惊无险地考上了举人。

  左宗棠希望通过科举之路报效朝廷,光宗耀祖,这一点与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但左宗棠并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他除了读四书五经,还潜心研究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方面的实用书籍,比如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乾隆朝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等等,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对他的科举考试却未必有益。

  1833年春,踌躇满志的左宗棠到北京参加会试。他的试卷虽得到考官好评,却还是榜上无名。两年之后,他再度进京应试。这次考试,他本可榜上有名,但命运仿佛在考验他,临揭榜时,考官发现湖南多取一名,于是取消了他的进士资格,仅给他一个为史馆注籍的“誊录”资格。但心高气傲的左宗棠拒绝了,他还要搏一搏。1838年,满怀希望的左宗棠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遗憾的是,他仍然名落孙山。

  进士“学历”是有科举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做官的必要前提。考不上进士,左宗棠就失去了一条进入官场的康庄大道。但左宗棠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自甘平庸。他一边读书教书,一边等待和寻找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有幸遇到了几个大人物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帮助,其中著名的是:陶澍、林则徐。

  1837年,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吴荣光之邀到醴陵渌江书院教书。有一次,身为湖南人的两江总督陶澍经过醴陵回安化老家,醴陵知县请左宗棠为陶澍住的驿站写楹联。左宗棠挥毫即就,写下赞美陶澍的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是人都喜欢听奉承话,何况是实有其事。陶澍看到楹联之后非常高兴,高兴之余自然问起楹联的作者。于是,作为地位低微的教书先生左宗棠得以拜见封疆大吏陶澍。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纵古论今,为留一宿”。这次会面,为左宗棠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第。回湖南途中,他专门到南京拜访了两江总督陶澍。左的到来让陶澍非常高兴,他让左宗棠住在官署中,每天让幕僚以及亲朋好友与左宗棠交流会谈。不仅如此,陶澍还向左宗棠求亲,请他把大女儿左孝榆嫁给陶的儿子陶桄,结为儿女亲家。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左宗棠只是一个落第书生,而陶澍是朝廷重臣,两人地位悬殊。显然是左宗棠的才华征服了陶澍,而陶澍也慧眼识金。

  第二年,陶澍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留下了七岁的儿子陶桄。左宗棠并没有因为陶澍的去世而人走茶凉。他毅然前往安化陶家,给他的女婿陶桄当起了家教,这一住就是八年。

  1849年,左宗棠遇到了另一个重要人物——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林则徐早年在江苏做官的时候得到两江总督陶澍的赏识和提拔,他于1847年担任云贵总督。其间,陶澍的女婿胡林翼在林则徐的手下做官,胡林翼同时又是左宗棠小时候的同窗好友,他竭力向林则徐推荐左宗棠。这种同事加姻亲加好友的关系中的关系,为左宗棠与林则徐的见面创造了必要条件。1849年,林则徐回福建老家经过长沙,他专门派人请左宗棠相见。在湘江边的一条官船上,左林二人相见很晚。左宗棠把林则徐看成“天人”,林则徐对左宗棠“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两人的谈话竟然通宵达旦,不知疲倦。

  二人谈古论今,尤其对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的探讨,为日后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和收复新疆打下了思想基础。林则徐还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结识两江总督陶澍并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为左宗棠编织了一张以陶澍的部下同事老乡友人为主的关系网。这张网为左宗棠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出入湘幕 平定起义

  左宗棠因为没有取得进士“学历”而不能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上仕途。如果当时的清朝是太平盛世,左宗棠的能力加上他的关系网,也就只能为他的吃喝玩乐提供一些方便而已。但是参与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为左宗棠施展军事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少年洪秀全的身世经历大概和左宗棠差不多,他比左宗棠晚生两年,在多次考秀才失败之后,他一怒之下拉起了反清的大旗。同是科场失意者,两个人走上了顺应当局和反叛当局的根本对立的道路。如此说来,左宗棠的成名还有洪秀全的“功劳”。

  左宗棠镇压太平军首先是从进入湘幕当参谋开始的。1852年6月,太平军打出广西,攻入湖南,清廷震惊,急忙把担任云南巡抚的张亮基调任湖南巡抚。张亮基曾得到林则徐的重用。与此同时,在贵州任黎平知府的左的老同学胡林翼向张亮基竭力推荐左宗棠。基于对林则徐和胡林翼的信任,张亮基大胆启用左宗棠,并委以军事重任。左宗棠也不负其所望,在他的积极谋划下,太平军围困长沙80余天也无可奈何,只得撤退。左宗棠初次出山就显示出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能。

  1854年3月,左宗棠应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邀请,第二次进入湘幕。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左宗棠辅佐骆秉章保卫湖南,支援邻近五省对太平军的战斗。同时,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购。骆秉章也知人善任,对左宗棠言听计从,由左发出的文书命令,一律免检。由于左宗棠的精心辅佐和筹划,湖南在太平军的进攻下得以基本保全。

  正当左宗棠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危机差点要了他的小命。因为一件小事,左宗棠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被樊燮告到朝廷,说他把持巡抚衙门,是一个“劣幕”。咸丰皇帝下旨严查,如果属实,就地正法。幸好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朝廷上下一大批正直人士力保,咸丰皇帝的老师潘祖荫甚至说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内外交困的清廷正当用人之际,所以左宗棠不仅没有被追究责任,反而因祸得福,得到了朝廷的重用。1861年初,清廷发下谕旨,授予左宗棠四品卿衔,命其协办曾国藩军务,左宗棠的人生柳暗花明,从一个名分不清的幕僚转变成名正言顺的朝廷命官,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从此,他才能够自建军队,自立门户,通过镇压太平军,短短几年时间,便成为封疆大吏。

  同年夏,左宗棠在长沙开始招兵买马。凭借自己两次进入湘幕的威望,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左宗棠就招兵五千,正式命名为“楚军”。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不用湘军之名而用楚军,表明他独树一帜、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

  楚军建立之后,左宗棠就率军出省迎战太平军,从江西打到浙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有鉴于左宗棠杰出的军事才能,1862年1月23日,清廷任命他为浙江巡抚,收拾浙江乱局。左宗棠也不负朝廷之望,力战克复浙江全境。

  随后,升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带兵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残部,1866年2月在广东梅县彻底消灭太平军,取得平定太平军的最终胜利。楚军和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左宗棠的顶戴花翎。

  左宗棠的另一个军事功劳是平定捻军和回民叛乱。

  捻军是与太平军同时代兴起的一股活跃在北方各省的农民武装。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与太平军余部赖文光联合抗清,组成了一支以复兴天国抗清大业为目标的新捻军。陕甘部分回民则趁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廷之机也举起反旗。

  鉴于前总督杨岳斌剿敌不力,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希望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消灭捻军和回民叛乱。左宗棠果然不负朝廷希望,从1866年到1873年,用七年的时间先后镇压了捻军和回民叛乱。困扰清廷多年的几大“内忧”在左宗棠等人的连年征战中终于被消除,左宗棠也因战功卓著被赏赐加协办大学士衔,后又晋为东阁大学士。

  与时俱进 兴办洋务

  如果只有军事才能,左宗棠顶多算一个名将,还不能称为晚清的中兴之臣。但他不仅会带兵打仗,还会兴办洋务,成为晚清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知道了西方炮舰的厉害,包括林则徐在内的有识之士纷纷主张购买和仿制西方的舰船。1853年,左宗棠在筹划湖南防守时就主张“造船以争大江之险”。就任浙江巡抚后,在战争的余暇,左宗棠就派人仿制轮船,在杭州西湖试航,但由于技术原因没有成功。

  当上闽浙总督以后,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正式上书朝廷,奏请创办福州船政局。他说:“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左宗棠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就连洋务派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李鸿章等人认为造船的费用比买船高,外国工匠不易雇佣,造船资金很难筹集,因此主张从国外买现成的产品。在一片反对声中,左宗棠不为所动,力陈造船的种种好处,终于打动了朝廷。随后,清廷发布上谕称:“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见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将、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命令左宗棠设厂造船。

  船厂建立之初,面对国人没有一个懂行的情况,左宗棠邀请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参与监制。在日意格的参谋下,船厂选址马尾。然后,左宗棠与日意格签订了设局、建厂、工程期限、经费、造船、驾驶等事项,并草签了合同,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白来尼画押担保。在他们的参与下,船厂还订出了五年中制成150匹马力的大轮船11艘和80匹马力小轮船5艘的详细计划。

  在这个节骨眼上,北方捻军日益强大,回民反叛如火如荼,清廷无人能扑灭熊熊烈火,不得不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当救火队长,镇压起义。在清廷答应的赴任宽限期内,左宗棠抓紧进行人事、购机、筹款、制定章程、购买局厂地基、挑选驾驶人才等具体事宜的落实。他推荐林则徐的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担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左宗棠才放心地赴任陕甘总督。

  在左宗棠的遥控指挥和沈葆桢的具体管理下,福州船政局的发展基本顺利。从1866年12月23日福州船政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福州船政局正式成立,到1907年停办的21年时间里,船厂共造船34艘,其中为南洋海军建造的3艘2400匹马力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己制造的最大军舰。

  福州船政局的造船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比如它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排水量只有1500吨。而当时英国制造的“朱庇特”号轮船的排水量已达10000吨。但不能以此来否定福州船政局的伟大功绩。在一个日暮西山的封建王国,左宗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指望一个腐朽制度能干出更伟大的事情,那是天方夜谭。

  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使我国有了第一家近代意义上的造船工厂,有了第一所船政学堂,派出了第一届留学欧洲的学生,也有了第一代轮船布防于沿海七省。

  担任陕甘总督之后,左宗棠一边清剿捻军,一边在兰州兴办洋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兰州制造局是清廷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主要制造枪支弹药,为镇压农民起义提供武器。后来,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制造局也为前线的清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杀敌的利器。

  在创建兰州制造局的同时,左宗棠还创建兰州织呢总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机器纺织厂。他的所作所为使甘肃这个偏远的地区较早地发展起来了一些近代工业。但是企业封建官办的结果,是人浮于事,腐败滋生,效率低下,最后都以倒闭而告终。

  抬棺西进 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并取得伟大成功的一大壮举,这一壮举使左宗棠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865年1月,趁清廷内部空虚之机,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带兵侵入新疆,建立非法的“哲德沙尔汗国”。在极少数民族败类的配合支持下,短短几年时间,阿古柏就占领了新疆南北大部分地区。1871年7月4日,卑鄙的沙俄趁人之危,出兵占领伊犁。英国无视中国在新疆的主权,无耻地承认阿古柏政权,甚至威逼清政府承认既成事实。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实际上已经脱离大清的版图。

  清廷希望以满族将军荣全为首的驻新疆部队收复新疆,但满族将军们的无能表现让清廷大为失望,不得不再次寄希望于左宗棠。1872年7月,左宗棠率兵进驻兰州,开始为西征做准备。

  为了这次西征有十足胜利的把握,左宗棠采用了“缓进速决”的战略方针。所谓“缓进”就是用一年半的时间做后勤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所谓“速决”,就是一旦开战,就以暴风骤雨般的攻势消灭敌人,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收复新疆。

  经过一年半的精心准备,就在左宗棠即将挥师西征之时,朝廷陡然掀起海防和塞防的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反对出兵收复新疆。在一次朝会上,他上奏慈禧太后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左宗棠奋起反击李鸿章,他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他进一步指出:“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一语惊四座,同时也打动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于是光绪皇帝立即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1876年春,带着林则徐交给他的新疆地图,肩负人民的期望和朝廷的重托,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了,队伍一路西行,浩浩荡荡,杀奔新疆。只用了不过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大小几十次艰苦卓绝的战斗,歼灭了阿古柏侵略军和叛乱分子,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这是左宗棠戎马生涯的顶峰,更是近代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屈指可数的大胜利。

  为了进一步稳定和开发新疆,左宗棠于1880年初上书朝廷,主张在新疆开设行省,并建议朝廷派员与俄国会谈归还伊犁。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

  昏庸的崇厚迫于俄国的压力,竟然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意俄国人提出的“通商、划界、赔款”等三项无理要求。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沙俄的强盗行径和无赖手段,使左宗棠怒不可遏,他向光绪帝奏道:“臣以为如今之计,当先礼而后兵。我朝可更换使臣,与俄方重开谈判。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于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

  光绪帝听从了左宗棠的建议,把崇厚治罪,定为斩监候。同时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订条约。为了配合曾纪泽的外交行动,左宗棠屯兵哈密,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棺材从肃州运到哈密,借以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说:“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

  在哈密期间,左宗棠大力改善天山运道,修筑盘山道路;多方筹集粮秣,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增粮积谷,减轻内地长途调运军粮的困难。在哈密大营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德国人福克在参观了左宗棠的部队后断定:“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

  然而,左宗棠收复伊犁的计划还未实施,就被清政府调离前线。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这一条约也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沙俄归还伊犁,但却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中国赔偿俄国九百万卢布(折合白银五百余万两)。

  左宗棠对这一条约极为不满,他说:“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庇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

  1882年,左宗棠再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左宗棠恳切陈词,终于说服了清朝政府,同意着手在新疆建省。经过两年筹划准备,1884年11月16日,新疆省正式建立,省会设在乌鲁木齐。新疆能有今天,左宗棠居功至伟。

  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马尾海战后,清政府任命七十高龄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1884年12月14日,左宗棠抵达福州后,整顿防务,加强战备。由于左宗棠等主战将领的努力,战局逐渐开始有利于清军,但清政府却下令停战。1885年,清廷不顾全国的反对之声,同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左宗棠闻此消息,气愤填膺。同年9月5日,在福州病逝。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左宗棠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他留给子孙多少财产?只有区区25000两白银。这在腐败的晚清官场实属少见,据说李鸿章就积累了超过400万两的身家。

  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左宗棠要发财简直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但左宗棠并没有这样做。在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他与晚清巨富胡雪岩的交往。胡雪岩早期在浙江做生意,依靠的是浙江巡抚王有龄。在平定太平军期间,左宗棠接替王有龄当浙江巡抚后,具有政治眼光的胡雪岩主动与左宗棠联系,帮助左筹措粮饷。于是两人开始合作。左宗棠任命胡雪岩为军中的总理粮台,还保荐他为候补道,后来又奏请皇帝给他加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使他成为显赫一时的二品红顶商人。

  左宗棠在闽浙粤能够顺利地消灭太平军,后来又能够在中国西北部旷日持久地对付回民起义,在财政上大大得益于胡雪岩的鼎力支持。当然,胡雪岩也从左宗棠那里得到了不少回报。

  左宗棠与胡雪岩的关系,可谓典型的官商合作。这样的合作不谋取私利,当然有人不信,就向朝廷告发左宗棠。朝廷派人调查,结论是胡雪岩的财力支持为左宗棠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左宗棠也堂堂正正、一身清白。慈禧太后非常高兴,随即对满朝文武下一道口谕:“三十年不准奏左!”

  当然,左宗棠的清廉靠的是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制度的约束,这样虽然体现了他的高贵品质,但也突出了封建专制体制的致命弱点——就算一个王朝的前期欣欣向荣,没有约束的权力最终会毁掉这个王朝,十个左宗棠也救不了它。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文代会上讲话时,引用了左宗棠的一句名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左宗棠一生的真实写照。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