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普及篇: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

2016-02-06

  1.春节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耕社会,古人不断观察时间变化,季节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和希望的萌生,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记载。信奉自然神灵的古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一年举行一次,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过年就是增岁。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夕之夜都要举行驱邪逐疫仪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有一些相关的习俗和信仰,便是这种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2.春节的形成

  汉代是中国年节形成的时期。汉武帝时期,开始将春节固定在每年正月的初一,由此逐渐升华为民族节日。以正月初一为“年”,燃爆竹、换桃符、守岁等民俗也由此兴起,围绕春节的文化创造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两千多年来依次延续并演化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由于历法的原因,春节总是在公历1月21日到2月20日这个幅度内有规律地跳来跳去。虽然在农历作为日常计时历法已逐渐淡出了都市人的生活,可是,农历正月初一才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观念仍然顽强地根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中。春节期间,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用传统的农历计算日子。

  3.春节的世俗化演变

  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在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盛唐气象,百业兴旺,思想昌明,文化繁荣。从这个时期开始,春节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过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可以说,在唐代以后,春节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明清时,新年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此外,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耍狮子、舞龙、演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4.春节在当代生活中

  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月作为正月,正月初一也被称为“元旦”,即“第一天”的意思,这是新年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使用公元纪年。“元旦”与“春节”分别被俗称作阳历新年和农历新年。自此,“春节”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国的节日法典。

  当代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各种新鲜潮流的、绚丽多彩的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环境、年氛围、年情结、年文化,显现出中国春节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