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杜甫多种身份 美食家身份与饮食细节突出

2016-08-28

  杜甫活了59岁,除“诗人”外,他还有官二代、公务员等身份。这些都不算,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这就是美食家——笔下美食如林。

  这不是妄言乱说。首先,杜甫家世不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世代“奉儒为官,未坠素业”。杜甫在各地也有不少房宅田园,朋友赠送也不少。这是杜甫成为美食家的良好家庭基础和经济条件;其次,除去幼年读书与短暂停驻某地的时间外,从19岁开始,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去游历吴越、齐赵、梁宋、齐鲁等地,中年后,又因战争等原因四处颠沛流离,地域涉及大半个中国。前前后后40年的时间里,他结识的朋友招待的各地美食,自是非常多,这些是他成为美食家必要的积累、修养与条件。

  这从他诸多的记录、描写朋友招待他吃饭的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不知道他是否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之类的话,但他写诗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些细节中,今天的人们也得以一窥唐代的民间美食。

  例如,753年初夏,杜甫陪同友人郑虔(字广文)游览长安的何将军山林并被主人留饭留宿后,做的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的两句,“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就是一道美食,简称鱼鲙。把活鲜鲫鱼切成银丝煲烩,用刚采摘的香芹熬成香羹。有主菜,有靓汤,其色、香、味必然美艳无比。怪不得杜甫吃完了还在忍不住地夸赞,“翻疑舵楼底,晚饭越中行”——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这句说明,他在20岁游吴越时,曾吃过这道美食。今天在长安也能吃到,实在有点意外。

  这里,只说“鲜鲫”可以制作成“银丝鲙”,就是生鱼丝,并没有说具体怎样制作。到《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一诗中就说得比较详细了。758年冬,杜甫赴东都,路过阌乡县,受到一位名叫姜七的县尉(即少府)友人的款待,又吃到了这道美食。诗中说:“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意思是,厨师以快刀将鱼肉切成雪花薄片,鱼骨被剁掉,配以切成尖尖形状的春葱蘸料——大概是为了摆盘美观。关于厨师的这份切生鱼丝的技能,唐代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也记载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超级厨师“南孝廉”,说他“善斫脍丝,缕轻可飞”。以此对照,可见杜甫的描绘还是非常到位的。

  这首诗也使我们得以一窥唐代美食“鱼鲙”的整个制作流程:1.严冬时节,捕鱼人于河面凿冰捕鱼;2.厨师得到活鱼后,洗净,以白纸吸干水分,然后快刀将鱼削片儿、切丝;3.鱼鲙切好,配以春葱碎末作蘸料,以新鲜热米饭做主食。由于这道美食对于食材的要求很高,并对厨师的刀工要求极高,杜甫在自家里没有办法做,所以他好几次吃到这道菜都是官员朋友的宴请。

  这算是精美的。但更多时候,从杜甫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身逢乱世,即使是被朋友招待,他吃到的食物也只是一般的民间饭食,称得上“丰盛”,却远远算不上“精美”。毕竟,他的很多老朋友也是困窘之人,例如王倚。

  754年冬,困居长安、生计艰难且患疟疾的杜甫心情很坏。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他感到心情稍好,就去拜访老朋友王倚,结果受到热情款待,就写了《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一诗表示谢忱。

  诗中,主食是老朋友用赊来的香粳米做成的大米饭,配以洁白如练的金城土酥饼,还有酸且绿的长安泡菜和新鲜猪肉做下酒菜。以“赊”的经济条件来置办这样一桌饭菜,可见老友对杜甫的热情与友情之盛,亦可见当时一般人家的日常饭食要稍差于此。

  如果经济条件尚可,饭后吃点水果也不算什么。有一年,杜甫曾受邀游览长安西百余里的一个著名风景区渼陂,并写了四首诗以作纪念,其中有一首是专门谈“吃”的。吃的是雅称“云子白”的白米饭,还有以“水精寒”来形容的不知什么名称的瓜果(《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杜甫在宴席上吃到的食物肯定不止这些,只是因为这两样食物比较少见、奇异,才被记录了下来。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所说“罄钱设粲,酒肴必盛,独言饭瓜,称其尤异者”正是。有主食,有水果,可见这位主人的经济条件还不错。

  但他并不总是能得到这样丰盛的款待。757年春天,饥肠辘辘的杜甫去拜访好友苏端,好友给他吃的也只是“梨枣”(《雨过苏端》)。759年春天,杜甫自洛阳回华州,路过奉先县,拜访了在此居住的儿时好友卫八处士,好友招待他的也只是春韭菜和掺有黄粱糙米的二米饭——“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赠卫八处士》),虽言美味,犹嫌简陋。老友情深,招待如此,可见困境之中,唐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很低。

  杜甫写及食物的诗作,均作于杜甫为求官困守长安或陷身于安史乱军占领的长安两个时期。大概是因为贫困交加、日日饥肠,兼之怀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所以他才对食物有着空前浓厚的兴趣。果真美味,自当罢了,倘若饭简菜陋,仍描述得笔下生花,除了表达对主人的谢忱外,恐怕就只能用民间的那句俗语来解释了——“饿了吃糠甜如蜜”。即便如此,这些诗作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民间饮食,打开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登临山水与通向自我之路》    

                  《凯风智见:威震西南的都蛮部落为何神秘消失》   

                  《凯风智见:人在江湖漂之“清末的江湖”》    

                       《凯风智见:国本之争中的臣子与皇帝》   

                  《文史新说:跟唐代诗人学就业》  

                  《文史新说:巴文化 重庆人的根》    

                       《文史新说:丢失的“工匠精神”如何传承?》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