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外交风云:春秋时期的两位外交官

2016-08-29

  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地位日渐式微,诸侯称霸遂成为常态。霸主更迭,各领风骚,主持大局的不再是周王,而是占据霸主地位的诸侯。就称霸这种模式而言,定期召开盟会非常重要。这种盟会,军事目的和政治意图都非常明确。霸主召集大小诸侯一起开会,缔结条约,谋求互惠共赢。大国需要通过这种盟会来拉拢住一些小国,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小国则需要依靠明确的条约和协议来寻求大国的保护,从而避免被其他大国当成鱼肉。

  在北方,晋国是继齐国之后长期担当霸主的大国,曾多次召集诸侯召开盟会。依靠这种集团力量,晋国多次成功阻止了楚国北上的图谋,也很好地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多次入侵。一般认为,华夏文明由此而得到保护,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得以延续,史书一般称之为“尊王攘夷”。

  当然,称霸的格局之下,霸主如果蛮横不讲理,小国就会遭受欺侮。换言之,小国和大国之间权利和义务往往不能做到完全对等。这种情况下,小国在与大国的交往过程之中,尤其需要选择好外交官,外交人员的外交智慧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保证己方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与大国进行有礼有节的斗争,始终是一门大学问。下面介绍春秋时期两位机敏而又勇敢的外交官,展示当时外交风云的一页。

  一

  公元前559年(鲁襄公十四年),晋国召集北方小国召开盟会。得到消息之后,各国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即派出重要外交官员赴会,唯恐有半点耽搁。姜戎是戎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落,驹支是姜戎族的首领,因此被选派作为戎族的代表赴会。

  没想到的是,就在驹支积极准备赴会之时,晋国负责主持盟会的范宣子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忽然宣布要拘捕驹支。

  范宣子名范匄,晋国名门之后。由于有着很好的家族名望,他能够早早地登上晋国政坛,甚至逐渐成为辅助晋悼公建立霸业的重要人物。因为地位显赫,范宣子有时不免露出骄奢之气。他突然宣布对驹支进行拘捕,就是非常粗鲁和无礼的举动。

  范宣子亲自在庙堂上列举驹支的罪状:“过来,姓姜的戎人!当初秦国把你们的先祖吾离赶出瓜州,吾离身披茅草衣,头戴荆棘帽,前来投靠我国的先君。我先君惠公只有少数田地,却慷慨地同你们一起平分,让你们也有一口饭吃。现在诸侯侍奉我国君主已经不如从前那么恭顺,就是因为你们戎人泄露了机密。明天的诸侯聚会,你就不必参与了。”不仅不让驹支参加,范宣子还发出了严厉的威胁:“与,将执女!”(《左传·襄公十四年》)意思是,我已经发出警告不许你来参加盟会,如果你驹支执意要来,我就现场逮捕你。

  面对这种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驹支并没有慌乱。他先是镇静地帮助范宣子温习了一段历史:“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武力强大,贪婪地抢占土地,驱赶我戎族。这个时候,是惠公显示出他的宽宏大德,认为我戎人是四岳的后裔,不该就这样灭绝,便将南部边界的田地赐给我们。那里本来只有狐狸居住,只能听到豺狼号叫,我们戎人不畏艰险,披荆斩棘,最终赶走了狐狸和豺狼,从此成为了晋国先君忠诚的臣属,至今没有生过二心。当初文公与秦国人一同讨伐郑国,秦国人却私下与郑国结盟,偷偷安排留下一些戍守将士图谋不轨,秦晋之间便有了殽之战。那一场战争,晋国军队在前面拼命抵挡,我们戎人在后面猛力攻击,齐心协力才成功使得秦军全军覆没。晋国这次打了胜仗,其中有我们戎人的一份功劳。就好比捕鹿,晋国军队抓住鹿角,我们戎人拽住了鹿腿,这才成功把鹿捕获。不知道我们戎人从哪里得来的罪责?从那以后,晋国的多次征战,我们戎族总是听从指挥,如同殽之战那样密切协同,哪里有过三心二意的举动?如今,或许是你们晋国将帅有了什么过失,引起诸侯心生不满,却忽然怪罪到我们戎人身上,这是什么道理!”(据《左传·襄公十四年》翻译,下同)

  在叙述完这段往事,洗清自己身上所蒙受的不白冤屈之后,驹支继续不卑不亢地说道:“我们戎人吃的穿的,都和你中原华夏有很多不同,财礼不相来往,言语无法相通,怎么可能做出那种泄露机密的坏事?明天的盟会不让参加那就不参加吧,也没什么了不起!”

  驹支虽是戎族首领,但他的语言艺术非常高超,叙述往事,从容不迫,面对指责,针锋相对,而且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尤其是使用“捕鹿”作为比喻,非常生动而又准确地把晋国和戎族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表达了出来。在不卑不亢地表明心志和巧妙设喻道明利害之后,驹支又用言语不通这一有力证据反驳了范宣子的栽赃之说,最后则是表达出愤怒的最强音:不参加盟会对于戎族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言辞无疑会深深触动范宣子高傲的心灵,迫使其改变对戎族和驹支的态度。

  在一番激烈的慷慨陈词之后,驹支“赋《青蝇》而退”(《左传·襄公十四年》),把范宣子晾在一边,径直离开了。赋诗言志是春秋时期外交场合的特殊风景,作为外交官如果不会赋诗,往往会被别人瞧不起。驹支选择诵读《青蝇》一方面显示了扎实的外交素质,另一方面则显出其巧妙的策略。因为《青蝇》赋中关键的两句是:“恺悌君子,无信谗言。”驹支吟诵这首诗,表明他对中原文化的熟悉程度,“无信谗言”的诗句则将范宣子恶言相加的行为解释为误听谗言,这更是非常高明——等于是给了范宣子一个台阶下。驹支把范宣子说成是“恺悌君子”,也是巧妙的外交语言——这为盛气凌人的范宣子改变态度做好了铺垫。既然“恺悌君子”不会听信谗言,那么范宣子就只能顺手推舟地选择成为“恺悌君子”了。

  高傲的范宣子最终只能选择向正气凛然的驹支道歉,并且立刻诚恳地邀请驹支参加随即召开的多国盟会,好歹也算成全了自己“恺悌君子”的名声。在这起突发外交事件中,机敏而又果敢的驹支用他出色的外交辞令铿锵有力地反击了范宣子的颐指气使,同时也不失体面地维护了小邦所应有的尊严。

  二

  王孙圉是春秋晚期楚国的大夫,史籍相关其人其事鲜有记载,只《国语》记载了他奉命出使晋国的经历。从这次出使来看,王孙圉堪称一位反应非常机敏、处事非常灵活的外交官。

  晋国和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超级霸主,堪称终生死敌。他们之间的争霸几乎贯穿了一部春秋史。除了国际舞台和外交战线上的长期对抗之外,两国之间曾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对于晋国这样的大国,楚王选择王孙圉担任出使任务,我们可以想象,王孙圉一定是楚国一位非常出色的官员。

  晋国对于王孙圉的这次来访也非常重视,国君晋定公亲自设宴款待,大夫赵鞅作陪,这个接待规格显然非常之高。但有点意外的是,赵鞅在酒席之上忽然对王孙圉做出了无礼之举。

  赵鞅,史书中多称其为赵简子,是当时晋国权重一时、赫赫有名的执政大夫。也许是因为地位日隆,赵鞅在餐会上多少对王孙圉显出一些傲慢之情。当天的宴会上,赵简子特地佩带着能发出声响的美玉来参加。在见到王孙圉之后,先是故意把美玉弄得叮当作响,唯恐别人看不见他佩戴了美玉,不知道美玉的价值,接着就问王孙圉:“楚之白珩(一种美玉)犹在乎?”(《国语·楚语下》)白珩是一种美玉,据《国语》,曾为楚国先王佩戴。在见到远方来的客人之后,先是炫耀自己的宝物,接着就是询问别国君主佩戴的宝物还在不在,赵鞅这种举动显然非常无礼。

  面对这种发问,王孙圉当然也会感到有些惊诧,但还是非常镇定地回答说:“在。”没想到赵鞅并没有停下的意思,接着询问起宝玉的价值:“其为宝也,几何矣?”作为晋国的执政大夫,询问楚国宝物价值多少,这当然更加无礼。这里隐含的潜台词可能有两个:一是,你们的宝物应该没我的宝物值钱;二是,你们的宝物可以开个价码,我有足够的金钱去购买。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都是不礼貌的,都带着明显轻侮客人的意思。对此,王孙圉果断决定予以还击。

  王孙圉对赵鞅说:“这种玉,楚国没人将它当成宝。”赵鞅视为宝物,王孙圉告诉他,这根本不是宝,甚至整个楚国都不当成宝,这无疑会让赵鞅暗自吃惊。王孙圉的反击显然非常有力。接下来,王孙圉就告诉赵鞅什么才是楚国人眼中的宝物,这给赵鞅更大的打击。

  王孙圉不卑不亢地接着说道:“被楚国人当成宝的,是一个叫观射父的人。他有着出色的才能和出众的口才,善于运用外交辞令来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的国君不会在外交场合留下什么话柄。此外还有左史倚相,对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非常熟悉,能够将江山社稷朝夕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国君,使得国君不会忘记先王的基业,同时还善于取悦天上和地下的鬼神,顺应和了解它们的好恶,使得这些神仙不会对楚国有什么怨怼行为。被楚国人当成宝的还有叫做云连徒洲的多草之湖,那是盛产金属、木材、箭竹的地方,此外还出产诸如龟甲、珍珠、兽角、象牙、兽皮、犀牛皮、羽毛、牦牛尾等物品,既可以用于军备,也可以用来防备不曾预料的灾难,还可以用来补充和供应钱财布匹,以馈赠给各路诸侯享用。如果各路诸侯对楚国的这些礼品感到满意,再加贤相和使臣的外交辞令,即便有了灾难也可以及时得到防备,皇天和神灵也会慷慨辅助,我国君王和百姓能够免于各诸侯的罪责,国民生活无忧。这才是楚国人当成宝的东西。如果说到白珩,这只是先王把玩的一个玩物而已,哪称得上是宝啊?我听说所谓国宝应该是以下几种:圣贤能够依靠它来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足以庇护赐福,从而使得五谷丰登;能够让国家没有水旱等灾难;能够准确布告福祸的龟壳;足可用来抵御火灾的珍珠;足以防御兵乱的金属;足够供给财政需求的山林湿地沼泽。只有这些才能称得上是宝物。”(据《国语·楚语下》文字翻译)

  说到最后,王孙圉还不忘记挖苦一下刚刚还充满嚣张气焰的赵鞅:“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国语·楚语下》)意思是,就你赵鞅身上所佩戴的那种只能喧哗和吵闹的玉器,楚国虽是野蛮和偏远的国家,却不可能将它视为宝物。

  就这样,整场宴会几乎成了王孙圉展示自己的一个演讲舞台,在场的晋国君臣无不为他出众的演讲所折服,与此同时也不免会为赵鞅先前的无礼行为而感到几分羞愧。赵鞅的尴尬之状,足可想象。可以说,反应机敏的王孙圉用他出色的外交辞令不卑不亢地还击了赵鞅,同时也很好地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王孙圉“论宝”事件直到今天仍不乏启示意义。在外交战线,外交官并不能保证总是遇到那种彬彬有礼的公正待遇。在这个有着太多利益纠纷的特殊战线,外交人员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难以预料的难题,包括王孙圉两千多年前所面对的这种无礼行为。这个时候,王孙圉的处置办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这样有礼有节的斗争,既保全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也宣传了高人一筹的价值观,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当然,作为外交官而言,平时必须练就扎实的语言能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尤其要非常熟悉相关国情和社情,只有这样才能有对当自如的本钱,不会让自己的外交行为,包括自己的祖国,因为对手巧设的一些圈套而蒙受羞辱。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注定无法赢取和平的战争首领》  

                  《凯风智见:忧郁斯基——中国人的俄国名字》  

                  《凯风智见:抗日战争起始日期为何要从1937年算起》  

                       《凯风智见:香云纱:述说光阴的故事》  

                  《文史新说:武训:在乞讨中办学的千年奇丐》  

                  《文史新说: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他就是一个童话》  

                       《文史新说:“龙城” 述说着过往的故事》 

分享到:
责任编辑: